SIEMENS浔之漫智控技术有限公司咸宁西门子6XV1840-2AH10
1、感性负载的视在功率S×负载的功率因数φ = 需要补偿的无功功率Q:
S×φ =Q
2、相无功率Q‘ =? 补偿的三相无功功率Q/3
3、因为: Q =2πfCU^2 ,
所以:
1μF电容、额定电压380v时,无功容量是Q=0.045Kvar
100μF电容、 额定电压380v时,无功容量是Q=4.5Kvar?
1000μF电容、 额定电压380v时,无功容量是Q=45Kvar
4、“多大负荷需要多大电容” :
1)你可以先算出三相的无功功率Q;
2)在算出1相的无功功率Q/3;
3)在算出1相的电容C;
4)然后三形连接!
5、因为: Q =2πfCU^2 ,
所以:
1μF电容、额定电压10Kv时,无功容量是Q=31.4Kvar
100μF电容、 额定电压10Kv时,无功容量是Q=3140Kvar
6、因为: Q =2πfCU^2 ,所以:1μF电容、额定电压220v时,无功容量是Q=0.015Kvar
100μF电容、 额定电压220v时,无功容量是Q=1.520Kvar?
1000μF电容、 额定电压220v时,无功容量是Q=15.198Kvar
电度表有直接接入和带互感器接入两种接法,接线时必须区分好电源的相线、零线及相序;还必须区分好互感器初次级线圈的同名端正确连接。否则会导致电度表慢走或倒走等计量误差及短路事故。
接线的正误,可以用如下快速检查法判别:当负载在正常状态下,先测记下铝盘在X分钟内的转数n1,再把相应的电压元件的电源断开,并测记此时铝盘在X分钟内的转数n2,对比n1和n2的值则可判定接线的正误。当电度表接线正确时,对三相三线有功电度表,若断开B相电压后,电度表慢走一半,即n2的转数比n1减小一半;对三相三线无功电度表,先测定三相电源相序后,若断开C相电压,电度表n2的转数比n1减小一半;对三相四线有功电度表,若依次断开每一驱动元件电压,则n2转数分别为n1的1/3。使用高压验电器时必须注意其额定电压和被检验电气设备的电压等级相适应,否则可能会危及验电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或造成误判断。验电时操作人员应戴绝缘手套,手握在罩护环以下的握手部位,先在有电设备上进行检验,检验时应渐渐将验电器移近带电设备至发光或发声时止,以确认验电器性能完好,有自检系统的验电器应先揿动自检钮确认验电器完好,然后再在需要进行验电的设备上检测,检测时也应渐渐将验电器移近待测设备,直至触及设备导电部位,此过程若一直无声、光指示,则可判定该设备不带电,反之,如在移近过程中突然发光或发声,即认为该设备带电,即可停止移近,结束验电。另外,风车型验电器只适用于户内或户外良好天气下使用,凡雨、雪等环境条件下,禁止使用
OP类型的连接,PLC 和OP型计算机站之间的 通讯,
本质就是Put,Get。 效率也不是“很高”。
但是对于请求/应答 这种机制来讲。是很适合触摸屏这类应用的。
也是适合 点数不多,且变化比较频繁的这种场合的。
我个人一般推荐 2000点以下可以采用 WinCC内置的驱动来连接,
这个级别,你也体现不出 S7 通道协议和 命名连接在速度上有啥差异。
命名连接其实一般都是s7类型连接。
PLC <-->SimaticNet <-->WinCC.
中间多加了一道关卡,是否效率较低下了呢?不是的!
我们看到的表象是 Simaticnet 开机启动时大约需要10多秒才能完成初始化连接。貌似很慢。
其实Simaticnet 配置的PC Station 和PLC 之间是稳定的连接。
是类似于 **通道一样的 管道式连接(我自己的理解命名方式)。
数据虽然还是打包的,分段分次传输过来的,
但是相比其他类型的连接,这种连接就像 水从管道中流过来一样,
连续且不间断(数据分包其实还是间断的,呵呵)。
WinCC 和SimaticNet 之间也是这样的关系。
保有一个类似于**管道一样的连接。
数据就像流水一样,在**的管道中,大量的,稳定的,率的 流过来。
很多时候,就不叫数据包了,就叫数据流。
使用Simaticnet 和不使用SimaticNet 还有差别就是 不是SimaticNet 走命名连接而使用WinCC内置的其他驱动的话,WinCC能够连接的PLC站数量很少,
典型值就是不**过8台。
而安装了Simaticnet 之后,WinCC 走命名连接 去Simaticnet,Simaticnet再去PLC,则支持的 PLC站数量,较多可达64台。(具体数量不同网络有差异)。
这也是为什么大项目,官方的*技术支持都推荐你采用命名连接的理由了。
那么为什么 WinCC 不直接 把Simaticnet 内置进来,整合进来呢?
目前SimaticNet 还有自身独立存在的理由
--可以充当标准的开放的 西门子 OPC Server。以供应其他非WinCC 的组态连接用。所以也不用灭了Simaticnet ,把他集成进 WinCC,呵呵。
----西门子PG集团旗下SPPA的T3000系统。
硬件基本框架就是S7-400,400H。 软件部分呢?
编程软件Workbench 内核还是Step7.
软件不是WinCC,但是通讯的效果呢?
T3000的操作员站软件就相当于 内置了Simaticnet 的WinCC。
不过风格不像WinCC罢了。
其通讯原理 就和先安装Simaticnet ,然后Simaticnet去采用命名连接的WinCC一样,被算成一个S7 连接。
而且 PLC 和 计算机站 之间是**的,稳定的**通道,适合大数据量的传输
内部的数据,PLC会自己优化!
--多啰嗦一些,刚好也解释了PG,OP,S7 3种类型的连接在 PLC通讯上有哪些细微的差异。
我还是推荐。大项目中,WinCC 连接S7,走以太网,采用命名连接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