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不是一般的艺术品
虽然说塑造出来的佛像不等于诸佛菩萨本身,但佛教造像的初衷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和需要,佛陀涅盘后,绝大部分佛还是需要有一个瞻仰的圣像,既是对初学者的方便接引,也有助于巩固修学信心。
历代的能工巧匠和画师们,用他们恭敬、虔诚和高超的技艺,塑造、雕刻、绘画出的佛像的确很美,但是,佛教造像的核心功能并不是为了让人“欣赏”。
佛像不是一般的艺术品。因而,不能仅以美观而随意想象,不搞花俏热闹,不追逐流行,不标新立异。
历代的诸佛菩萨塑像、绘画,除历史原因损毁外,造像之时都是全身完整呈现的。
在《造像量度经》中,对佛像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长度比例、面部五官、手部的动作甚至手指长短比例、肩头是否圆满、足底的形态等等,也都有详细的规则。造像出现严重失误,还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因果。
我们见到佛像时,应将其视作佛身,应当忆念伟大的佛陀所具有的无漏、超凡的智慧和慈悲,从而生起欢喜心、恭敬心和信心。
犍陀罗佛像:施无畏印
但是,这一时期佛教仍属于显教,以思辨性的佛理为主要形式。佛像多数描绘那个时代核心典籍四阿含中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传教历史画面。因此,不管是犍陀罗还是秣菟罗,即使艺术手法不同,佛像面容和衣着迥异,但姿势基本上不外乎是:表现释迦牟尼进入觉悟之镜的禅定印、破除邪魔的触地印、释迦牟尼讲解佛法的印、释迦牟尼面对半信半疑的求道者的施无畏印。
禅定印是释迦牟尼跏趺坐于菩提树下冥想时双手交叠的姿势。触地印也叫降魔印,据说佛陀证悟后魔王波旬跑来假打,嘲笑说谁能你大彻大悟了。佛陀伸出右手掌,掌心贴着膝盖,手指触地说“大地可以”。然后大地神从旷野里探起半个巨大的身体说“我我”。值得庆幸的是,佛陀不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地神未被怀疑为利益相关方。
左手禅定印右手触地印
佛法从恭敬中求
之所以不提倡供奉佛的半身像,主要是从恭敬心来说的,佛是福德和智慧都圆满具足的象征,佛像也是表法的,完整的佛像更加庄严具足,也更能表达佛法圆满无碍的内涵。
印祖曾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如果缺少恭敬心,即使佛像造得再优美,不但没有丝毫功德可言,相反还有无量罪过。
作为佛,当然依佛制而行,为妥善。因此,佛当供奉全身佛像于合适的位置,便于大众生起恭敬之心。
附着:
从“佛像拆断,嗣族衰败”谈供养不如法的佛像出现的灾患不顺之缘起(节选)
在佛法中,关于三宝之物,都必须十分谨慎地对待,稍有不慎,即可能获罪。若是恭敬如法护持,则增福无量。
问:破旧损坏的佛像,如何安置?
倾莲池:如果像有破损,一定要修补,找人士。对于供养残缺的佛像,对自己缘起甚至家族非常不利。
大乘时期:手执华丽法器
到了公元三世纪,大乘佛教开始兴起。由于大乘佛教号称度一切有缘众生,对于受教者的学历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单纯的思辨已经不适合传播学的需要了。这个时候,视觉艺术的重要性就日益凸现了。这个时期的佛像艺术,一开始是在画面的装饰部分煞费苦心。佛像头部的光环中雕刻了莲花,层层围绕着不同花纹的环形图案,以此象征着佛陀的般若妙智。到了中后期,佛像的姿势逐渐变得丰富多彩。配合着佛教里的一些重要概念,莲花、金刚杵、法铃等象征道具开始大量出现,与这些道具配合的手势也有了愈加和固定的规则。
印
公司主要经营佛像,树脂工艺品,神像,玻璃钢工艺品,寺庙供奉,家庭供奉,从事道教神像 佛教神像 民间俗神 仙国诸神 冥界鬼神玉皇大帝 王母娘娘 真武大帝 文武财神 西方三圣 四海龙王 金童玉女 三清四御 太乙天尊 十殿阎王黑白无常 牛头马面 骑虎赵公明财神 关圣帝君 菩萨 文殊菩萨 菩贤菩萨 天王 元帅 十二老母 三霄娘娘 送子奶奶 如来佛祖 三宝佛 地藏王菩萨 弥勒佛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