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每个关键控制点应建立监视系统,测量和观察其所有关键限值,以关键控制点处于受控状态。深圳汉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经广东省深圳市工商局批准并注册登记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综合管理咨询公司。公司具有丰富的培训咨询人才资源并组建了各个管理模块的培训咨询团队,致力于通过培训或咨询帮助企业解决管理困惑,如:体系认证培训与咨询、社会责任验厂培训与咨询、质量管理培训与咨询、现场管理培训与咨询,精益生产项目辅导、企业管理诊断等。公司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未来”的宗旨,为选择了我们公司的客户提供从未来需求考虑的符合企业实际的培训咨询方案。
2监视系统包括监视对象、方法、频率、职责和记录等方面的要求,应能够及时识别是否超出关键限值,以便在产品使用或消费前对产品进行隔离。
3监视对象:每个关键控制点的关键参数。
4监视方法:
a)监视方法应保证在适宜的时间框架内(在产品交付前)提供结果。通常选择化学或物理的可提供快速的结果的方法。
b)方法使用监视装置时应标明,如监测温度计、钟表、PH计、水活度计、传感器及。
c)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包括校准)按《过程及产品监视与测量程序》的要求进行。
5监视频率:应根据危害分析工作表决定。监视可以是连续的或非连续的,如果可能应连续,如果不能连续监测,应确定监测周期。
6监视职责:
a)规定每个监视对象的监视和评价监视结果的职责和权限,应指明部门和岗位。执行这相关职责的岗位应能及时地进行活动,准确记录每次活动。
b)监视职责应尽可能由关键控制点上的直接操作岗位承担,而相应的品管宜担当评价监视结果职责。
7监视记录:应对所有的监视数据由监视人员进行实时记录,填写《关键控制点监视记录表》并由其主管进行当班审核,出现偏差时还应有评价监视结果人员的即时审核。
8监视系统应以HACCP计划表中详细规定,必要时建立程序或书做进一步的规定。
为确保质量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各职权的发挥,各部门对部门内的岗位制定《岗位说明书》。在各程序文件和作业书中都已规定了各部门/岗位的工作界面或接口。各部门在质量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主要职权描述如下:
食品安全小组:负责质量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维持和、文件/ 记录/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管理,主导质量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采购员: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工作。
生产部:负责生产管理工作。
仓库员:原辅料仓储管理工作。
业务员:主导销售及客户信息反馈工作。
品控部:负责来料检验、过程检验及产品检验管理工作。
可追溯性:追溯所考虑对象的历史、应用情况或所处场所的能力。
注1:当考虑产品时,可追溯性可涉及到:
——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来源;
——加工过程的历史;
——产品交付后的分布和场所。
物料标识:
1一般原料
仓管员填写《原料标识卡》对物料进行标识,标识的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入库日期、产地等内容。
2原料
仓管员对供应特定客户的原料要单独存放并有标识。
3 产品标识:
经过检验合格的产品要贴上标签,包括:生产商、品名、规格、重量、贮存条件及保质期。
外部信息交流:
品控部负责接收与质量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信息并及时整理,经管理者代表审阅,必要时经总经理签署后及时发至相关部门,并做好记录。有需要调查的,品控部须针对发生不符合的部门分析其原因、研究对策并实施跟踪监督。
其它部门接收外来的与质量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的外部信息时,须及时联络品控部。
品控部将每次内审的情况以审核报告的形式传达至相关部门和人员。
通过外部沟通获得的信息将作为体系更新和管理评审的输入。
评审内容:
1) 组织结构、人员和资源是否合适;
2) 内审结果所反映的质量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3) 食品安全保证能力;
4) 纠正、预防措施的跟踪验证情况;
5) 产品安全、产品质量和客户反馈;
6)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性、符合性、适宜性;
7) ISO22716体系的有效性、符合性、适宜性;
8) 其它重要事项的评审。
生产和过程控制
(a) 总则:每一个制造商应建立、实施、控制和监视生产过程以确保器械符合其规范。在生产过程中会导致生产的器械与器械规范有偏差,制造商应建立和保持描述过程控制必要性的过程控制程序,以确保符合规范要求。过程控制应包括:
(1) 形成文件的书,标准的操作程序(SOP,S),规定和控制生产方式的方法;
(2) 生产过程中,过程参数、组件和器械特性的监视和测量;
(3) 对规定的参考标准或代码的符合性;
(4) 过程和过程设备的批准;和
(5) 操作工的操作准则应以形成文件的标准或经确定和批准的代表性的样本来表示
(b) 生产和过程的更改:每一个制造商应建立和保持对规范、方法、过程或程序的更改。这样的更改应在实施之前得到验证或适当时按照820.75要求进行确认。应将这些活动形成文件。更改应按照820.40的规定得到批准。
(c) 环境控制:环境条件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制造商应建立和保持程序以充分的控制这些环境条件。应对环境控制体系进行周期的检查,以验证该体系,包括必要的设备充分适宜并运行良好。这些活动应形成文件并得到评审。
(d) 人员:如果人员和产品或人员和环境的接触能够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每一个制造商应建立和保持对健康、清洁、人员规范和人员服装的要求。组织应确保所有在环境条件下临时工作的人员接受适当的培训或在训练有素的人员监督下工作。
(e) 污染控制:每一个制造商应建立和保持程序,以防止对产品质量有不良影响的设备或产品的污染。
(f) 建筑物:建筑物的设计应适宜,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完成必要的操作。
(g) 设备:每一个制造商应确保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设备满足规定的要求,并对其进行适宜的设计、构造、放置和安装以便于维护、调整、清洁和使用。
(1) 维护计划:每一个制造商应建立和保持对设备的调整、清洁和维护计划,以确保满足生产规范。维护活动包括维护活动的日期和人员都应形成文件。
(2) 检查:每一个制造商应按照已建立的程序完成周期的检查以确保符合适用的设备维修计划。检查包括检查的日期和人员应形成文件。
(3) 调整:每一个制造商应确保要求周期调整的设备的固有局限性和容许的公差都贴在设备上或跟随设备附近,或完成这些调整的人员能够方便获得。
(h) 制造材料:当制造材料将会对产品质量有不良影响,制造商应建立和保持对这类材料的去除和使用程序以确保对其去除和限制数量
(i) 自动化过程:如果在生产或质量体系中使用计算机或自动化的数据处理系统时,制造商应按照已制定的方案,对软件的预期用途进行确认。在软件更改的批准和发布前应对更改进行确认。这些确认活动和结果应形成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