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A竖向设置的送风管道应立设置在管道井内,当确有困难时,未设置在管道井内或与其他管道合用管道井的送风管道,其耐火极限不应**1.00h;
B水平设置的送风管道,当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0.50h;当未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1.00h。
C 加压送风管道井应采用耐极限不**1.0h的隔墙与相邻部位分隔,当墙上**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乙级*门。
要求风管的绝热材料应采用岩棉或其他能承受800℃以上的高温的绝热材料,是*正确地说法。
排烟风管承受的而排烟*阀在280℃情况下会关闭,排烟风机关闭,排烟动作停止,这是基于抽吸入排烟风管内烟气温度**280℃发生的情况,这是风管内烟气温度过高引发的。因此GB 51251-2017的4.4.8.1条文规定,排烟管道及其连接部件需要在280℃的情况下连续30min保持其完整性,可视为排烟风管承受室内烟气温度时,耐火极限温度的规定。
耐火极限的检测规范GBT17428-2009 中测试排烟风管的内部火时,试件B管为1000mm×250mm,为风机排风,内部火的温度维持在400-450℃,**280℃,视为此测试规范提高了测试温度的标准;CECS 886-2021建筑防烟排烟风管*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规定模拟排烟风管内部烟气的温度为280-310℃,被认为较贴近模拟排烟风管内部烟气温度的测试温度标准
下列关于机械加压送风管道的设置要求,不正确的是( )。
A.竖向设置的送风管道应立设置在管道井内,当确有困难时,未设置在管道井内或与其他管道合用管道井的送风管道,其耐火极限不应**1.00h
B.水平设置的送风管道,当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0.50h;当未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1.00h
C.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0m/s
D.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
解析:根据《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3.3.7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采用管道送风,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送风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内壁应光滑。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故C错误。
根据现行标准GB 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中相关要求:机械加压送风管道、排烟管道以及补风管道,都应满足相应的耐火极限的要求。
耐火极限包括:耐火完整性和耐火隔热性,应同时满足。
① 排烟风管
② 加压送风风管
③ 补风风管
通风管道耐火极限应通过GB /T 17428-2009《通风管道耐火试验方法》方法检测。
该标准检验评价完整的通风管道体系在承受外部火和内部火作用时的耐火性能,在其1998版标准的基础上较加真实的反映了通风管道面临的火灾工况表现。其中关于绝热性评价指标的引入,可以很好的检验风管在贯穿*分区后对相邻分区的影响,以及检验风管在狭小空间临近易燃物时的**度表现,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通风管道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通风与空调工程用金属或复合管道,是为了使空气流通,降低有害气体浓度的一种**基础设施。多用于送风或排风的管道,常在穿越*分区间使用。实际用途中*风管更多的是指用于防排烟用途的排烟风管、正压送风风管。
目前,国内建筑通风和防排烟使用的风管类型以镀锌钢板风管为主,国内外已有大量科研数据和火灾案例表明,未作保护的钢板风管穿越*分区时,在受火过程中仍然有垮塌、扭曲变形的风险,从而导致火焰和烟气蔓延。由于镀锌钢板为金属,导热性强,且根据实验可说明,镀锌风管仅能满足耐火完整性,无法满足耐火极限要求中隔热性的要求。
因此,为满足风管的耐火极限,目前常见的做法有:① 镀锌风管外包*板;② 直接采用复合*风管。
不宜采用涂覆*涂料作为满足风管耐火极限的措施。主要原因:
① *涂料高温下挥发有毒有害气体;
② *涂料高温下膨胀变形,可能妨碍风阀等执行机构的正常动作。
北京细宇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细宇检测)凭借业内的技术、环比**的服务被业内评为国内具影响力的建筑工程材料检测代理中心之一。业务板块包括:耐火材料生产现场监制及验收;耐火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耐火材料生产技术咨询与指导;检测技术咨询及检测人员培训等;实验室材料检测范围包括高温工业用耐火材料、陶瓷材料、碳素材料、保温材料、冶金辅料、金属材料腐蚀与环境模拟实验等;涵盖力学性能、热学性能、高温使用性能、化学及物相组成等百余参数;采标范围覆盖标准GB、行标HB(冶标YB、建标JC、有色标准YS、电力标准DL)、**标准ISO、美标ASTM、欧标EN、德标DIN等。北京细宇检测秉承细致入微,广阔寰宇的服务方针,为耐火材料、冶金辅料等性能评价、冶金工程验收及相关材料生产工艺升级提供了客观依据及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