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工、安装、检修单位必须履行供氧设备、气体管道的施工、维护的认可手续,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相应的合格证书。
施工、安装、检修完毕,应做好安全、质量检查和验收交接。施工单位应按图施工,遇有变更,应由设计、施工安装及生产单位三方商定。重要变更,须报上级批准。
2,扩建、改建供氧站、管道供氧时,必须遵守“安全技术措施和装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安装和同时投产运行”的安全“三同时”规定。
护理院中心供氧系统包含以上装置
减压装置:由于直接从气化器输入管道中的氧气压力(一般在0.6~1.0MPa)比大多使用科室实际需要的氧气压力(一般在0.35~0.6MPa)高,氧气由供氧管道到达各科室后需要有减压装置将压力降低,以适应实际使用需要。
供氧管道从控制装置出口开始通过管道输送至各使用终端,一般由铜管、铝管、不锈钢制成。
3 终端
终端一般大多连接设备带,设备带上设有氧气插拔式自封快速接头,接头可连接氧气湿化器、呼吸机等,方便快捷且多元化使用。
移动式终端由输送管道连接软管使用。可在房间内自由移动,适合手术室、ICU、NICU等。
吊塔式终端有升降式和固定式两种,一般由屋顶固定吊下,配备有氧气、麻醉气体等各种气源,以及各种电源接口,适合手术室、ICU、NICU等。
调压配气机,可数字化调压调流气体,同样适合手术室、ICU、NICU等。
也可通过管道连接供高压氧舱等使用。
4 报警装置
报警装置安置在值班人员24h的地方,当中心供氧系统氧气压力值**设定值或过高都会发出报警信号以供及时调整。
现代社会,服务的水平和服务蒸蒸日上,很多部门都配备了负压吸引器。负压吸引器分为传统电动吸引器和集中控制吸引器。相对于传统电动吸引器的噪音大,占用患者身边空间多的缺点,集中控制吸引器利用设备带和中心吸引站,以其小巧方便、噪音低、集中化智能化的优点、是以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装置简单,运行安全可靠,可24h连续不断地供各病房使用,并且克服了电动吸引机需带机搬动,不能多人共用、消毒不方便等缺点,而且不占用病房空间也无噪声,是现代理想的吸引系统设备[1~3]。
4.1系统原理 负压吸引系统 是由真空泵组作为负压源,通过机械旋转抽吸使整个负压管路达到需要的负压力,在使用终端产生负吸力,连续不断的负值大气压将吸引头外的物质向内挤压,吸走患者体内的各种污染物,废气等,从而达到医果。
4.2系统组成 负压吸引系统一般是由中心吸引站、输气管路、报警装置和终端吸引设备四部分组成。中心吸引站一般在立的机房,由一组水环式真空泵,真空罐,负压仪表,真空容器,水箱,除菌过滤器,集污罐,电控柜等组成。输气管路由吸引干线、表阀箱、楼层总管、支管、检修阀、分支管、流量调节阀、吸引终端等组成;吸引设备为负压吸引瓶;报警装置由电接点真空表、报警装置、情报面盘等组成(图3)。
护理院供氧系统 吸引系统的设计与安装
现代建设应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关爱健康”的人文精神,在进行供氧、吸引等气体系统设计时,一方面要对本系统中心供氧、中心吸引、压缩空气等统一优化设计,另一方面与照明、动力、呼叫、通讯、媒体综合布线等联系,集成各终端的组合与优化。本文择要介绍了供氧、吸引系统的设计与安装,对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积极意义。
供氧、吸引在上的应用由来已久,曾经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随着我国经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在现代化的病房楼、综合楼内安装集中供氧、吸引系统已经是十分普遍的需求。现代建设应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发展成果,努力提高和发挥整体效能,较好地服务于社会。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院方即应介入设计单位的工作,组织相关科室搜集并提供相关信息,提出要求、设想与建议,主动与设计人员沟通,尽可能做到功能模块化、集成化,既方便使用又节约投资。并且,为了便于抢救生命,们希望病房、手术室、急救室的供氧、吸引设施能够像使用自来水一样方便、快捷。只要在病床、手术台旁安装一个密闭快速接头,就能随用随取,改变了过去人工推氧气瓶、真空泵和复杂的管路连接的繁琐工序,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了的环境,方便了患者,赢得了抢救病人的宝贵时间。下面就某综合病房楼供氧、吸引系统的设计实践,谈谈供氧、吸引系统的设计与安装。
1.供氧系统
某综合病房楼是拥有300多张病床的较大现代化建筑,在该建筑设计中采用了高压氧气瓶集中供氧系统,这种系统是将多只氧气瓶并联在一根汇流排上,通过干、支排管把氧气输送到病床、手术台旁的供氧嘴上。供氧方式有:氧气瓶组供氧、液氧供氧、制氧机供氧和联合供氧等。供氧参数表
该设计选用了两组氧气瓶组供氧系统,总流量600L/min。它由瓶组系统、管道系统、氧气终端设备组成。其中:氧气瓶组系统由氧气瓶、氧气表、氧气汇流排、高压戟管、高压管件阀门氧气控制箱、声光报警器、减压稳压装置等组成;管道部分由脱脂紫铜管道、氧气压力表、氧气阀门等组成;氧气终端设备由呼吸机、氧气温化瓶、设备带组成。
供氧管道安装尽量明装,主管道布置在走廊的吊顶内,支管道安装在土建预留的墙槽内,考虑到氧气在管道内流动会与管壁摩擦产生静电,在供氧管道采用了与接地电路连接的方法,并在所有法兰处加设导线连接板,确保管道有可靠接地。
供氧管道安装完成后,要严格按验收规程进行吹洗,再进行压力与严密性试验,确认合格后才能后镶接墙式终端用氧设备端口,后投入使用。
护理院供氧系统主要用途
· 集中供氧系统是将氧气气源集中于一处,气源的高压氧气经减压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用气终端,在各个用气终端处设有快速插接的密封插座,插上用气设备(氧气湿化器、呼吸机等)即可供气。
工作原理
· 集中供氧系统主要用于病房、急救室、观察室和手术室等处的氧气供给。
气源
气源可以是液氧,也可以是高压氧气瓶。当气源是高压氧气瓶时,可根据用气需要选用2~20个氧气瓶。氧气瓶分为两组,一组供氧,另一组作备用。
控制装置编辑
控制装置包括气源切换装置,减压、稳压装置和相应的阀门、压力表等。
供氧管道
供氧管道是将氧气从控制装置出口输送至各用氧终端。
用氧终端
用氧终端设在病房、手术室和其他用氧部门。在用氧终端安装有快速插拔式密封插座,使用时只需将供氧设备(氧气湿化器、呼吸机等)的接头插入插孔内,即可供氧,并可靠地保证密封;不用时,可以拔下供氧设备的接头,也可关闭手动阀门。
根据的不同需要用氧终端也有不同的结构形式。一般安装在墙上,分暗装(镶嵌在墙内) 和明装(**于墙外,盖以装饰罩)两种;手术室和其他病房的终端,有壁装式、移动式和吊塔式等几种形式。
报警装置
报警装置安装在控制室、值班室或用户的其他位置。当供氧压力**出使用压力的上下,报警装置即可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提醒有关人员采取相应措施。
中心供氧系统吸引系统通过电控柜的手动或自动控制,使真空泵协调工作,从而控制其产生需要的负压值 ,通过管道和终端装置作用在患者身上。
终端 终端一般由设备带(图1)连接,设备带上设有负压插拔式自封快速接头,接头可连接导管,电动吸引器及其他吸引装置,方便快捷且多元化使用。
安全负压区间及控制 实际负压值太小,达不到医果;太大,易对患者造成伤害甚至生命危险。一般负压系统真空度在0.04MPa~0.67MPa范围内波动适合我国系统的使用。
中心吸引站设有自动装置,当电控柜在自动模式时,真空泵组的工作是根据当时负压仪表数值与设定值的关系来决定,自动调节实际负压值。
当实际负压值**设定的负压值下,真空泵组启动,产生负压力,使整个系统实际负压值加大;
当实际负压值大于**设定的负压值上,真空泵组断电,由于系统正常微量泄漏和使用,实际负压值缓慢变小,从而控制实际负压值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系统的正常使用。
而且设有报警装置当站内负压**-400mmHg或**-670mmHg时,报警箱能自动发出声光报警,提醒值班人员及时采用相应的措施。
总结:中心供氧系统及负压吸引系统是现在社会开展工作的重要设施及组成部分,为抢救患者生命和维护患者健康提供了方便快捷有效的手段。应当、节能、环保、安全、稳定的选择组成设施。建立严格的操作管理规程及定期巡检维护制度,使系统始终保持稳定、安全、有效的工作效率,**整个中心供氧及负压系统的正常运行。
1;中心供氧系统中的供氧方式采用多就是制氧机、汇流排供氧、液氧储罐,从中选择一种,甚至紧急时分会两种方式混合供氧,在供氧设施的周围都会安装氧气欠压声光报警装置,避免因为欠压而工作人员却不知道的情况,这些报警装置二十四小时开放,时时刻刻做到安全。有自动或者手动,当出现紧急情况时自动切换方式会处在首要位置,在平时的时候如果是为了满足需要,那么就可以进行手动切换,人为的控制需氧量。
苏信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江苏省苏州市。致力于医用中心供氧系统、医用传呼对讲系统、手术室净化、负压吸引系统、医用制氧机等医用设备的安装。 公司为各种规模的医院提供医用中心供氧系统、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医用中心空气净化系统、医用PSA制氧机、医用智能护理呼叫传呼系统、医用中心供氧吊塔吊桥、医用中心供氧液氧罐、输液天轨吊杆及隔帘、手术室净化系统、医用智能中心供氧氧气流量计量系统、医用高压氧舱系统、病房护理设备条带、各种气体终端插座及单元部件产品安装等“一条龙”服务。 自企业建立几十年以来,以“质量、信誉、创新”为宗旨,在江苏、上海、浙江、河北、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广东、西藏等20余个省市300多家医院,进行了中心供氧、中心吸引空气净化等系统的设计施工,均以设计合理,安装质量优异,受到了用户赞誉。 公司在管理上不断积进取,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公司具有一只由高、中级技术管理,专业化操作人员配套的施工队伍。并**了江苏省建设会颁发的“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证书。公司努力营造企业文化,初步形成了“以人才为本、科技创先、形象美好、团队协作、诚实守信、回报社会”的管理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