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营:铜雕佛像、脱胎佛像、铜香炉、铜雕神像、铜雕动物雕塑、铜雕人物雕塑、铜雕观音菩萨、青铜器、铜雕工艺品等
铜雕的工艺特色
1、工序铜雕的制作一般都要经过金属冶炼、锻造、雕刻、镀金、磨光、上红等几个重要的工序。工序比较复杂,工艺也十分考究。
2、铸造方法铜雕的铸造方法有两种,即失蜡和模具法。失蜡法:用蜡制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模具法:运用广泛,大型铜雕一般都要经过分件浇铸,然后衔接成一个整体。
3、造型与纹饰其造型多成威严粗犷、端庄沉稳之态,表现出坚实浑厚、富丽辉煌的质感。铜雕的纹饰主要为饕餮纹,或以动物头部造型,再以鸟、兽、虫、鱼部分形体组成抽象的图案来衬托铜雕造型。
铜佛像艺术的兴盛
无论从史籍记载还是考古遗物发现,佛教早在东汉即传入我国,并有佛像。早期的佛造像多见于石雕石刻,随着佛教的兴盛,金铜佛像开始出现。金铜佛像大多形体较小而精致,便以携带供奉于佛寺和信众家中佛龛,或纳藏于佛塔地宫之中。《三国志》记载有“笮融大起浮屠祠内有一尊金铜佛像”,这是中国正史中明确的金铜佛像记载。但铜佛像实物早的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十六国是西晋末年,北方少数一时间纷立的小朝廷,丝绸之路传来的佛教使这些地区得风气之先,所以十六国佛教较之南方东晋更为昌盛,佛像艺术也因之而勃兴。其中后赵、前后秦、北凉统治者以更虔敬的接受佛教。当时的佛教流行造像功德思想,人们迫于战乱又热切希望解脱痛苦,这是佛像艺术得以兴盛的根本原因。美国旧金山美术馆藏后赵建武四年(338年)金铜佛像,是中国现存有明确纪年的早金铜佛像。
铜雕佛像造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的兴起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造像形式,用铜或青铜铸造而成,表面鎏金,多供奉在家中、宫中和佛寺之中,早期称为“金人”,后来也称为“金泥铜雕像”。既有高达数丈的巨制,也有便于携带的小“行像”。相传,中国历史上的尊金人,是东汉明帝十年由蔡倍奉命住月氏国迎回来的优填王鎏金铜雕佛像。
现存早的铜雕佛像是公元3-4世纪的作品,故而可以认为三国两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铜雕佛像造像的发展阶段。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中国铜雕佛像造像兴旺的阶段。唐以后,铜雕佛像逐渐衰落。元、明、清三代,因藏传佛教的兴起,铜雕佛像再度流行。有汉式与藏传两种形式,汉式造像特征分明,既显得仪态端庄,又富生活情趣,实为当时世俗民众喜怒哀乐的真实写照。藏传金铜雕佛像造型丰富、奇特。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因要符合藏传佛教的造像仪轨,故形成了与汉传佛教不同的造像风格,其中,在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钦定的官式造像———永宣式金铜佛像,代表了明清两代金铜造像的水平。
由于铜雕佛像造像是一种铸造工艺品,在造型上的特征有别于泥塑或石刻造像,自成体系,因而在佛教遗存中具有相对的立性。
佛像的技法
一般可为雕塑造像和绘画两大灰。雕塑造像有:铜雕佛像、锤像、木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纸泥佛像、瓷佛像、蜡佛像、酥佛像、酥油佛像。画像有:壁画、卷轴画、绣像、织成像。
铜雕佛像:用铜铸造而成,六朝时期已有精美的小型镏金铜雕像,在背光后或像座上刻有铭文。
瓷像:用陶瓷造成。有三彩陶、素瓷和彩瓷几种,尤以唐三彩像、明清德化白瓷佛像为有名。
绣像:用丝线在锦缎上绣成,历代均有。
织成像:用丝和金线织成,是很名贵的佛画像。
泥像或陶像:用模具压泥而成的小型制浮雕佛像。
彩塑像:用泥塑成。甘肃敦煌石窟和炳灵寺石窟保存有不少六朝至宋朝的精美塑像,风格各异。
公司主要经营佛像,树脂工艺品,神像,玻璃钢工艺品,寺庙供奉,家庭供奉,从事道教神像 佛教神像 民间俗神 仙国诸神 冥界鬼神玉皇大帝 王母娘娘 真武大帝 文武财神 西方三圣 四海龙王 金童玉女 三清四御 太乙天尊 十殿阎王黑白无常 牛头马面 骑虎赵公明财神 关圣帝君 菩萨 文殊菩萨 菩贤菩萨 天王 元帅 十二老母 三霄娘娘 送子奶奶 如来佛祖 三宝佛 地藏王菩萨 弥勒佛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