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从恭敬中求
之所以不提倡供奉佛的半身像,主要是从恭敬心来说的,佛是福德和智慧都圆满具足的象征,佛像也是表法的,完整的佛像更加庄严具足,也更能表达佛法圆满无碍的内涵。
印祖曾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如果缺少恭敬心,即使佛像造得再优美,不但没有丝毫功德可言,相反还有无量罪过。
作为佛,当然依佛制而行,为妥善。因此,佛当供奉全身佛像于合适的位置,便于大众生起恭敬之心。
附着:
从“佛像拆断,嗣族衰败”谈供养不如法的佛像出现的灾患不顺之缘起(节选)
在佛法中,关于三宝之物,都必须十分谨慎地对待,稍有不慎,即可能获罪。若是恭敬如法护持,则增福无量。
问:破旧损坏的佛像,如何安置?
倾莲池:如果像有破损,一定要修补,找人士。对于供养残缺的佛像,对自己缘起甚至家族非常不利。
《优婆塞戒经》供养三宝品第十七:
不应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当密覆藏劝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后显示。见像毁坏应当至心供养恭敬。如完无别。如是供养要身自作。若自无力当为他使。亦劝他人令佐助之。若人能以四天下宝供养如来。有人直以种种功德尊重赞叹至心恭敬。是二福德等无差别。
意思是说:
“不能造作半身佛像。如果见到毁坏的佛像,也要至心供养,与完好无损一样。
如果见到身不具足的佛像,应劝人重造;无法重新制造的要隐藏起来,不要显示。如果以诸宝供养佛,与修行种种功德的尊重赞叹、至心恭敬,所得福德一样,没有差别,为真供养佛。 ”
这是告诉人们,对于不完整的半身佛像或佛头,应该请雕刻师配置完整,然后再供奉。
如果暂时没有条件配置完整,应该包裹起来严密收藏。
注:佛制不供佛头像
造半身佛像,后果不堪设想
造像千万不要造半身,缘起上对人有不好的果报。尤其有些人把半身佛像,甚至佛头作为一种艺术品放家里。这不仅是没有培养福报,反而不知道损多少福报。同时,家里也不要把佛像作为装饰品,这个也是损福报的。
《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说:
“又不许造半身像,善相不起,生死。”
可见造半身佛像或佛头,后果不堪设想。
佛脚印石雕
在一些寓言性的讲述释迦牟尼佛前世的本生故事中,出现的也不是释迦牟尼的直接形象,而是鸟、猴之类。作为与释迦牟尼背景为相似的前世,须大拿王子的本生故事是早期佛教艺术中出现多的题材。这或许可以理解成,用替代品间接表达敬仰的方式。
桑奇大塔塔门浮雕上象征佛说法的
这些画面都是故事性的,人物都为情节服务,姿势并没有达到理论系统的高度,所以相对比较随意。这个时期的雕像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构图的超时代特征。本生故事雕塑里往往并列着主角的一生,画面同时表现了空间性和时间性。
如果佛菩萨像的身体四肢,被物体压迫而歪斜,子孙后代多出残疾之辈。
又云:腮边(一)胸膺(二)胁(三)齐塌愈甚忌(言三处皆不盈满也)常遇破败难。所为不适意。额颅(一)鼻(二)乳瓶(三)并歪是大过。奉者不长久。争讼被令堕。
如供养被压坏压歪的圣像,缘起极凶,当然如此塑造亦不好。
又云:眼耳鼻嘴唇额颏腮等处。不明或不正定遭种种辜。急喘状。犹如惊动势飘荡离故乡。所作常不利。手印幖帜错。忧愁相缠绵。别有宜戒者。一一叵尽言。智者须谨慎。因果不爽故。
如果眼耳鼻这些不清、不正,会遭遇种种罪,动荡不安,衰败飘离故乡。如果手印幖帜错,忧愁相缠绵……
比如地藏菩萨是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持锡杖。我见有些人造的地藏菩萨像,左手持锡杖,右手宝珠,弄反了,这缘起都不太好。
造像造得不如法,供养的佛像不圆满,缘起都不好。故在这方面,密宗是非常重视的,真正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决不是仅凭一腔热情。
公司主要经营佛像,树脂工艺品,神像,玻璃钢工艺品,寺庙供奉,家庭供奉,从事道教神像 佛教神像 民间俗神 仙国诸神 冥界鬼神玉皇大帝 王母娘娘 真武大帝 文武财神 西方三圣 四海龙王 金童玉女 三清四御 太乙天尊 十殿阎王黑白无常 牛头马面 骑虎赵公明财神 关圣帝君 菩萨 文殊菩萨 菩贤菩萨 天王 元帅 十二老母 三霄娘娘 送子奶奶 如来佛祖 三宝佛 地藏王菩萨 弥勒佛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