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苏州2020年认定申报存在的误区
认定申报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对于不少企业而言,几乎是全员参与。也有很多企业对认定有些误解,接下来小编整理了一些进行简单分析,以望帮您解惑。
一、只要按照企业情况据实填报就能通过高企认定
虽说据实原则是高企认定中的一条首要准则,但评审过程中对企业申报条件进行重点审核,有些准备不充分的企业,各部门间的衔接不到位,就出现影响申报指标的据实数据,导致统计上来的数据出现偏差。
小编提醒: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在规范管理方面尚有欠缺,人员流动比较大,研发人员未列入研发人员工资核算,遗漏本应统计在研发活动的一些材料消耗等问题,这时申报材料组织不但要求数据“实”,更应覆盖“全”。
二、只有制造企业才可以申请
一提到,大家可能会认为是制造型企业、工业企业才可申请。当某服务企业也属于时,就会不理解:这种没有生产过程,只有服务性收入的企业怎么也能申请为高新企业呢?因为他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内的,有技术、、研发投入。
小编提醒:只要是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即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制造与自动化。)就可申报认定。
三、高企申报工作只是单纯的材料整理编写汇总
高新企业申报工作只是单纯把材料整理和填报出来即可,让行政人员把“大厚本”按照资料清单堆积出来就行。首先说的是“大厚本”绝不是简单的堆砌,他们内在的勾稽关系是评审审核核心。有些企业的申报负责人在筹备、申报过程中,扮演着“甩手掌柜”的角色,安排一名行政方面的项目专员,更甚者在申报前1个月才开始着手准备。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会直接影响企业当年通过率。
小编建议:高企申报工作是一个需经长期规划、筹备,保持各部门之间、企业与机构之间有效沟通,是量到质变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材料整理编写汇总。不仅需要一名负责的申报人员,还需行政、财务、技术等各部门之间相配合申报团队。
四、研发费用比例难以达到
很多企业被研发费用比例要求不达标而望而生畏。首先,高企认定的研发费用归集范围比较广,即包括直接研发发生的支出,也包括了间接支持研发发生的费用。其次,从2016年起,新的认定规定研发费用比例降低了。
小编提醒:核算时要注意与研发费加计扣除、会计规定归集的范围进行区分。
五、等达到条件才考虑申请
很多企业自认条件不达标,等都具备了再申请。这时候有的同行也不够条件,但他申请了培育入库,在主管部门的扶持下,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加大,技术研发进度加快,申请高企认定的成功几率加大,其结果就是他已是高企,而您还在准备着。
小编建议:想申报认定,可先申报培育入库,接受主管部门支持、孵化,再申请认定。
六、企业到底需要取得的专利数量
非人士大部分都存在一定要有六件实用新型专利,或一件发明专利,或者15项专利技术这个误区。其实在管理条例中,有两处对数量做了要求。
1、知识产权部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知识产权做了评判。
1)知识产权类型:Ⅰ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电路布图、植物新品种;Ⅱ类知识产权: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
2)知识产权个数:一个Ⅰ类专利或六个Ⅱ类专利,可获得知识产权个数打分的满分。
3)知识产权与主营产品的关联性:主观评价。
4)知识产权的技术性:主观评价。
以上必须以授权证书为文件。
2、科技成果转化:以近三年平均每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为打分依据。每年不低于5个科技成果转化,即可获得满分。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立项——科技研发——研发成果——成果应用于生产经营。其中,专利是科研成果的有力材料。取得受理通知书即可。
另外,小编提醒已通过高企认定的您,切忌:
(1)高企日常管理工作与后面的高新评审的要求脱钩。
(2)日常财务处理工作与高新研发立项管理及研发费归集、高产品收入核算要求脱钩。
(3)企业技术部门与企业财务、人力资源等各部门之间缺乏通畅的沟通、信息传递机制与高企管理体系的要求脱钩。
评审中四项指标方面的问题解析
高企申请中,创新能力评价也就是四项指标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就把有可能存在的问题给大家梳理一下:
四项指标主要考察以下内容:
1.制定了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制度,建立了研发经费使用管理体系,编制了研发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这就要求企业:研发组织管理办法,研发投入核算体系,研发费用台账。
2.设立了内部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并具备相应的科研条件
这就要求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章程、科研条件设备;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产学研实质性合作协议。
3.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实施与激励奖励制度,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
这就要求企业:成果转化组织实施与激励奖励制度,履行情况;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办法,履行情况。
4.建立了科技人员的培养进修、职工技能培训、人才引进,以及人才绩效评价奖励制度
这就要求企业: 科技人员的培养进修管理办法,职工技能培训管理办法,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人才绩效评价奖励制度;各制度履行情况。
各企业在准备材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卷子问什么就应回答什么,且要充分,一般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如下:
1、 没有按顺序陈列制度,杂乱无章,让看起来麻烦。
2、 没有理解四项指标的意思,随意杜撰制度,如研发项目组织管理制度,本是要求企业在研发项目的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经费来源使用管理上进行规范,有些企业写成了研发部章程。
3、 与前面的RD的立项、验收过程对应不起来,存在制度归制度、执行归执行两种情况,明显情况不属实。
4、 编制研发费用台账,是指按照所建立的核算体系规则条目,将前面每一RD费用按年度明细列出。
5、 成立研发部或工程中心栏目部分,有的企业没有研发部或工程中心的章程(管理办法),只有成立通知和设备清单;产学研合作,只有一张空文协议,没有实质性合作,没有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
6、 成果转化激励奖励办法,只有文,很少有执行。有的准备了执行材料,但缺乏依据。例如嘉奖令通知等,与政策文件中一条都对不上。文件中一个发明3000元,实用新型1500元,嘉奖令通知写成了5000元或者8000元,和制度不统一。另,存在和财务报表不符的情况。
7、 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是指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办法,以及平台服务为区域或行业企业服务的合同、。
8、 科技人才培养、员工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绩效奖励制度部分:大部分只有制度,没有履行材料。实际上,应附上科技人员的外出进修的协议;为适用岗位要求进行的员工技能培训签到表、培训证书;、研究省的引进协议、证书;年终绩效奖,每家都有,附上财务清单即可。
由此可以看出,借鉴别人规章制度时,把握好匹配性。如规模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就会有区别,大企业研发组织管理制度可以详细一些,如项目的立项、过程管理与结题,专利保护管理办法、技术人才培养进修管理条例等,而中小企业可能粗一些更为合理,因为政策是要执行的,要更贴合每家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得到高分。
认定中知识产权是关键
知识产权与认定创新能力评分指标中的两项评分知识产权(30分)和科技成果转化(30分)密切相关,两项指标在评分中占比达到60分,知识产权的技术含量,数量和质量以及跟研发项目的密切度对高企认定打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企业拥有有效的I类知识产权很重要:
I类知识产权包括:发明专利、集成电路布图、植物新品种、农作物品种、国家新药、国家一级保护品种等;
II类知识产权包括: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外观专利(外观专利在高企申报中一般不被认可,不含商标)
5项以上的II类知识产权(5-6分)还不如1项以上的I类知识产权(7-8分)得分高!并且有效的I类知识产权可以多次重复用于高企申报,II类知识产权要近三年申请的,而且只能使用1次!
由此可见发明专利的认可度比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要高很多。
2. 知识产权的数量
高企认定评审要求“近3年内科技成果转化的年平均数不低于5项”(1个授权的专利对应1项科技成果转化),才能拿到次打分(25-30分)。因此,仅仅有一两个发明专利,是不足以在高企认定中获得评审的认可的!也就是说,成立3年以上的企业,想要在这部分拿高分,起码要拥有15项以上授权的专利!一般建议企业做到18至20项。
3. 知识产权的相关性
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上想要拿高分,企业知识产权数量满足要求的同时,也会关注知识产权对应技术的程度、对主要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知识产权获得方式。对同一企业而言,提供和企营业务收入有直接关联,能体现自主研发、销售或提供服务的知识产权得分更高。
总结:
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不仅是申报过程中重要的考核点之一,也是企业核心市场竞争力的表现。一般建议企业少提前一年开始布局相关知识产权。
认定需要的知识产权类型
众所周知高企认定是有一定的评分标准的,创新能力评分要达到71分以上(满分100分),其中知识产权占30分,科技成果转化占30分,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占20分,企业成长性指标占20分。
而专利的类型在认定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两项评分中至关重要!!!
在高企认定中,被承认并能计算得分的知识产权包括:
I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集成电路布图,
II类知识产权: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
下面小编权智天下为您解析各个专利和高企认定的关系:
一:知识产权方面
企业如果有6个II类知识产权或1个I类知识产权,在知识产权部分就属于满足条件,评分的时候还会参考技术程度,对主要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在技术领域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以及自主研发获得的知识产权等各方面都很好就会获得较高的得分。这是高企认定条件中对专利个数要求比较明显的地方。
而且I类知识产权在高企认定中可重复使用,II类知识产权只能使用授权期3年以内的而且只能使用一次。
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在认定中科技成果转化,要求企业近三年每年不低于5项,一般撰写材料时会每年写5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总数值要达到15~20项科技成果。目前的科技成果的方式在高企认定中只认可对应专利证书。
由此可见,认定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知识产权既是考核的一个标准,同时也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苏州思睿晶华是一家集项目申报、成果转化、建设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供应商,由于我司有经验丰富、表现出色、的团队,目前公司规模也日益扩大,由初十人扩大到现在四五十人的申报队伍。公司设为高企事业部、础设施事业部、人才项目事业部、创新项目暨金融类项目事业部,遍及长三角,特别是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