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营:铜雕佛像、脱胎佛像、铜香炉、铜雕神像、铜雕动物雕塑、铜雕人物雕塑、铜雕观音菩萨、青铜器、铜雕工艺品等
铜雕佛像造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的兴起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造像形式,用铜或青铜铸造而成,表面鎏金,多供奉在家中、宫中和佛寺之中,早期称为“金人”,后来也称为“金泥铜雕像”。既有高达数丈的巨制,也有便于携带的小“行像”。相传,中国历史上的尊金人,是东汉明帝十年由蔡倍奉命住月氏国迎回来的优填王鎏金铜雕佛像。
现存早的铜雕佛像是公元3-4世纪的作品,故而可以认为三国两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铜雕佛像造像的发展阶段。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中国铜雕佛像造像兴旺的阶段。唐以后,铜雕佛像逐渐衰落。元、明、清三代,因藏传佛教的兴起,铜雕佛像再度流行。有汉式与藏传两种形式,汉式造像特征分明,既显得仪态端庄,又富生活情趣,实为当时世俗民众喜怒哀乐的真实写照。藏传金铜雕佛像造型丰富、奇特。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因要符合藏传佛教的造像仪轨,故形成了与汉传佛教不同的造像风格,其中,在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钦定的官式造像———永宣式金铜佛像,代表了明清两代金铜造像的水平。
由于铜雕佛像造像是一种铸造工艺品,在造型上的特征有别于泥塑或石刻造像,自成体系,因而在佛教遗存中具有相对的立性。
通过铜雕艺术看中国古代崇道有史可依
宋徽宗继位,推动了北宋第二个崇道。他对道教的崇尚,在宋代历史上达到点。他编造“天神下降”的神话,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为了发展道教不惜耗费巨资,大动土木,兴建宫观,广铸神像。热衷于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和制定道教节日。仿照朝廷官史品秩,设立道阶、道职。对道士给予优宠,提高道士地位。提倡学习道经,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
铜雕的工艺特色
1、工序铜雕的制作一般都要经过金属冶炼、锻造、雕刻、镀金、磨光、上红等几个重要的工序。工序比较复杂,工艺也十分考究。
2、铸造方法铜雕的铸造方法有两种,即失蜡和模具法。失蜡法:用蜡制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模具法:运用广泛,大型铜雕一般都要经过分件浇铸,然后衔接成一个整体。
3、造型与纹饰其造型多成威严粗犷、端庄沉稳之态,表现出坚实浑厚、富丽辉煌的质感。铜雕的纹饰主要为饕餮纹,或以动物头部造型,再以鸟、兽、虫、鱼部分形体组成抽象的图案来衬托铜雕造型。
佛像的头光和背光
在佛像绘画中,佛陀、菩萨、圣者的头顶和身后,都笼罩着一道辉煌的灵光圈。由于头光和背光是表现佛像果位的,所以对头光和背光的处理,十分重视,有多种式样。
佛教的境界是“成佛”,而觉悟的本质便是光明朗照。果位的佛像,不仅有头光,而且有背光,象征着他已达到了大彻大悟。次高果位的佛像,则仅有头光而没有背光;更次果位的声闻、佛像,按照教义只有少数德行圆满都有头光。
在佛像雕刻中,也有式样很多的头光和舟形背光。其中,有许多头光和舟形背光的式样和做工,具有时代的特点,故可作为断代的依据。
公司主要经营佛像,树脂工艺品,神像,玻璃钢工艺品,寺庙供奉,家庭供奉,从事道教神像 佛教神像 民间俗神 仙国诸神 冥界鬼神玉皇大帝 王母娘娘 真武大帝 文武财神 西方三圣 四海龙王 金童玉女 三清四御 太乙天尊 十殿阎王黑白无常 牛头马面 骑虎赵公明财神 关圣帝君 菩萨 文殊菩萨 菩贤菩萨 天王 元帅 十二老母 三霄娘娘 送子奶奶 如来佛祖 三宝佛 地藏王菩萨 弥勒佛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