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基础是南开大学于2017年9月4日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的慕课课程,是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该课程授课教师是楚春礼、鞠美庭、邵超峰。据2020年10月中国大学MOOC网站显示,该课程已开课6次。
用户需要更多更复杂的空间分析的功能,这就促进了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多种空间分析技术出现。根据分析的数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基于空间图形数据的分析运算;基于非空间属性的数据运算;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联合运算。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地理空间数据,运用各种几何逻辑运算、数理统计分析、代数运算等数学手段,终的目的是解决人们所涉及到的地理空间实际问题。
20世纪60年代,H.魏斯提出环炉技术。仅用微克量样品置滤纸中心,继用溶剂淋洗,而在滤纸外沿加热以蒸发溶剂,遂分离为若干同心环。如离子无色可喷以灵敏的显色剂或荧光剂。既能检出,又能得半定量结果。
色谱法
色谱法也称层析法,基本上是分离方法 。
1906年,М.С.茨维特将绿叶提取汁加在碳酸钙沉淀柱顶部,继用纯溶剂淋洗,从而分离了叶绿素。此项研究发表在德国《植物学》杂志上,故未能引起人们注意。
1931年,德国R.库恩和E.莱德尔再次发现本法并显示其效能,人们才从文献中追溯到茨维特的研究和更早的有关研究,如1850年J.T.韦曾利用土壤柱进行分离;1893年L.里德用高岭土柱分离无机盐和有机盐。四年后D.T.戴用漂白土分离石油。
气体吸附层析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P.舒夫坦和A.尤肯。40年代,德国Y.黑塞利用气体吸附以分离挥发性有机酸。英国E.格卢考夫也用同一原理在1946年分离空气中的氦和氖,并在1951年制成气相色谱仪(见气相色谱法)。台现代气相色谱仪研制成功应归功于E.克里默。
液相色谱法包括液-液和液-固色谱,后两个名称之物态代表流动相,第二物态代表固定相。在大气压力下,液相色谱流速太低,因此须增加压强。这方面的先驱工作是P.B.哈密顿在1960年用高压液相色谱分离。
1963年,J.C.吉丁斯指出,液相色谱法的柱效要赶上气相色谱法,则前者填充物颗粒应小于后者颗粒甚多,因此需要大压强,所用的泵应无脉冲。
环境海洋学主要研究海洋环境中物质通量的研究,即研究某种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海洋的量;污染物进入海洋后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海洋污染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这是目前环境海洋学研究的核心;海洋污染防治措施的研究等。
目前在环境海洋学中对海洋自净能力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低浓度的污染物长时间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支持查询的网课平台:超星尔雅/智慧树/尔雅/学台: 智慧树/知到/超星/尔雅/学习通/高校邦/ 优学院/学堂云/MOOC 课程/好大学!入题目,马上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