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竹泓人刘鸿文创办国民小学(后改为竹泓小学)并献给国家。为此,刘鸿文获得时任国民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发的奖章。
抗战时期,江南沦陷。国学、江苏省立图书馆馆长柳翼谋(名诒徵)为使大批珍贵古籍不落入日寇之手,写信给时任兴化县县长的学生金宗华,得到支持,随后举家由镇江迁居兴化竹泓,将大批古籍隐藏于兴化观音阁及竹泓等地,此举亦得到兴化名士、教育家石金声、张道中等先生帮助。抗战胜利后,柳先生将保存下来的古籍运回镇江。后来,柳翼谋在《禺余轩存稿序》中记述道:“竹泓,故郑克柔受徒之地,文采风流,蝉嫣数**不替,他邑乡镇弗能逮。”如今,柳先生的孙子——上海书法家柳曾符称兴化竹泓是他的*二故乡。
选了乌篷船的人
便选了片刻闲适的人生
坐在船上
应该是山水悠游的
古镇竹泓位于兴化城东南方15公里处,是典型的四边环水、九河汇聚、地势十分低洼的水乡泽国。古镇上原有一条东西长约200米的九里港支流市河穿镇而过,河上架着文明桥、永宁桥、太平桥、安乐桥、**桥、豆神桥、青龙桥、光福桥、虹桥(又名三星桥,明代建造)等砖木桥梁,把河两岸商铺、作坊、住宅紧密联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水乡市井繁华的风俗画图。镇东一座始建于明中期,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如今又得以复建的古刹“光福寺”(初名“福田庵”,乃佛教曹洞宗贾菩萨派的祖庭)成为竹泓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见证。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曾无数次幻想过的诗中意味
不正在温柔水乡、傍河城镇吗
船前有壶酒
船尾有卷书
在黑色竹篾篷下
在低矮木船舱中
沽酒吃茶,坐卧随心
看那一叶叶扁舟
像水乡的韵脚
将老城韵律吟诵的悠扬
兴化市戴氏木船有着近**的生产历史,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规模优势,拥有综合素质高、经验丰富的职工队伍和新潮的设计能力。主要制造木船、贡多拉船、公园游船、画舫船、手划船、电动船、欧式木船、比赛龙舟、酒店装饰木船及各类木船、木船模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