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承载力鉴定
提到厂房检测,很多人都会想到生产,提到生产务必想到员工,企业以人为本,员工的安全性必须放在第一位,这也是企业必须做到的一点。
在我们日常生成中,经常碰到厂房业主需要做厂房检测及楼板承载力鉴定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 随着时间的推移,厂房不断的老化,结构构件甚至出现损坏,造成厂房的安全隐患
2、 厂房上设置大型广告牌、水箱、水池、铁塔、花园、游泳池、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施设备影响房屋结构安全的
3、 报建手续不全或者无建筑施工许可证已投入使用,未确定厂房承载能力的
4、 厂房设备更新或是放置大型设备,对厂房楼板承载能力存疑的需要进行厂房检测
一,通常厂房楼板承载力鉴定一般性过程如下:
1、厂房的建造、使用和修缮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结构体系等资料。
2、建立总平面图、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结构平面、主要构件截面等资料。
3、抽样检测厂房承重结构材料的性能,构件抽样数量和部位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抽样部位应含有代表性的损坏构件。
4、厂房检测需要先检查的厂房结构、装修和设备等的完损程度、分析损坏原因。
5、检测厂房倾斜和不均匀沉降现状。
6、根据实测厂房结构材料力学性能,按现有荷载、使用情况和厂房结构体系,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验算厂房现有承载能力。
7、根据实测厂房结构材料力学性能,按现有使用荷载情况和厂房结构体系,以当地地震反应谱特征,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验算房屋现有抗震能力并复核抗震构造措施。
8、检查房屋设备的运行状况。
二、厂房检测之楼板承载力鉴定核算,归纳起来有两种方法:
1、均摊载荷验算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设备的重量均摊到每一个设备的平均占地面积上,然后将该均摊的载荷与楼房的设计承重(单位面积)进行对比,如果均摊载荷小于设计承重,则楼房是安全的,反之则是不安全的。 例:一台设备重量 Q=1000公斤,外形尺寸:长×宽×高=600mm×800mm×2200mm,设备四周均有走道,走道宽度均为800mm,楼房的设计承重是 P=600kg/m2。 Q = 1000kg A =(0.6+0.8/2+0.8/2)×(0.8+0.8/2+0.8/2)=2.24 m2 设备对地面产生的均摊荷载 q=Q/A=1000/2.24=446kg/m2 由于q <= P,设备可以安全安装。 对于我们的情况:LVG1200设备的重量:Q=6800kg,平均占地面积(将过道均摊):A=18m2,楼房设计承重:P = 1000kg/m2 设备对地面产生的均摊荷载 q=Q/A=6800/18=377 kg/m2 由于q <= P,设备可以安全安装。 该方法不是很准确,因为它是将设备的重量均摊在总的占地面积上,它没有考虑把设备集中一点放置时情况,因此不是很科学,只能作为一个简单的估算。
2、等效均布载荷法 目前,在建筑上普遍采用的计算方法是等效均布载荷法。该方法的原理是: 在建筑设计时,设计师往往采用均布载荷作为设计的依据,并以此代表楼面上的不连续分布很多局部集中载荷构成。因此,在实际校核时,需要将这些局部的集中载荷折算成连续的等效均布载荷,而折算的原则是:折算后的等效均布载荷对楼板所产生的内应力,要等于实际的局部集中载荷对楼板所产生的内应力。如果折算后的等效均布载荷小于设计时所给定的均布载荷,则楼房是安全的。 现代厂房一般都是框架式结构,楼板也以现浇为主,楼板的承重一般经过“楼板→次梁→主梁→柱→地面”的传递路线,如图1所示。 由于楼板的四面都受到约束,因此楼板的受力模型可以看做双向板,对双向板的受力需要使用有限元分析,由于楼板的边界条件很难确定,因此大部分校核都把楼板看做单向板。一般来说,由于双向板四周受到均匀的支撑,因此按单向板的计算结果会更偏于安全。
三、除了厂房检测之楼板承载力鉴定外,厂房存在以下情况也需要进行厂房检测鉴定
1、厂房损伤后需要办理安全性检测,
2、厂房改造加建加层检测鉴定,
3、厂房验收检测鉴定,
4、厂房是否能达到改建的标准,
5、厂房竣工验收是否合格
浙江固泰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是一家具备独立法人,拥有独立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一家综合型检验检测机构。 经营范围为:建设工程材料见证取样检测、建设工程结构检测、建设工程钢结构检测、建设工程地基基础检测、建设工程**材料见证取样检测、**桥梁检测、室内空气检测、管道检测、基坑监测、房屋安全鉴定、结构可靠性鉴定、烟囱检测鉴定、房屋动态远程监测等一系列工程类检测鉴定业务。 公司现有完善的实验室设备和充足的实验人员,目前拥有技术人员共计46名,其中**技术职称人员14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5人,并依据公司发展需求,不断地壮大公司的技术能力。本公司现有的技术团队拥有丰富的检测鉴定经验,并努力打造一支综合型的建筑技术服务队伍。 公司坚持:科学、公正、准确、及时的质量方针,严格执行和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对出具的检测数据及报告承担法律责任。本公司本着科学、严谨的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及服务水平,以公平、公正的态度为广大政企客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