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种来源与放养
投放亲虾
由于雌虾有护幼习性,因此产卵量虽少,但幼体的成活率较高。通常小龙虾育苗量估算方法为每尾雌虾产卵量在150~250粒/尾,亲虾成活率为50%,故实际育苗产量可以以每尾雌虾产苗50~150尾估算,若投放的雌虾数量为6000尾/亩,则每亩可育成虾苗15万~50万尾。每年9~10月份是选留亲虾的佳季节,宜早不迟。选择10月龄以上、体重30~50克、体形标准、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无病无伤、生活力强的个体,雌雄比例为(1.2~1.5)∶l。
虾苗放养
提倡小龙虾养殖年育种打基础,*二年以后自繁、自育、自养,捕大留小、轮捕上市的养殖方式。外购虾苗因与原环境不适应,运输距离、温度、方法等原因,往往成活率很低。亲虾放养宜在8月份以后,放养量根据育苗数量预估;幼虾放养宜在早春水温达到15℃以上时进行,放养量根据养殖方式和模式确定,如稻田养殖亩放6000~7000尾,池塘主养亩放养量不起过1万尾。放养前必须用池水浇淋10分钟,以降低应激反应。
虾苗种的选购与运输
外购亲虾和幼虾应遵循就近选购的原则,以池塘、稻田、藕田养殖的为佳。所购虾苗种以地笼张捕、离水时间较短的,特别注意的是要防止用药物诱捕的虾用于养殖。小龙用苗箱盛放、箱中放入水草,保持虾运输时湿润;运输时要防晒、防风吹,高温时可用空调车降温装运,不能加冰运输,运输抱卵虾要带水并充氧装运。
爆发此病表现明显的塘口类型?
**是溶氧,塘口溶氧低的都亦爆发!那么哪些塘口会是溶氧低的呢?
(1)塘口环境差,底质**质多,淤泥厚、黑、深;
(2)水体浑浊、太肥透明度较低的;
(3)沉水植物(如伊乐草)太厚、太密的;
(4)水体流动性差,起风都无波浪的;
5月发病的
笔者总结出了从发病到出现大批量的几个阶段,一起回顾下:
前期:少量虾子爬边、爬草;爪尖发红;尾部气泡;甲壳溃疡;烂尾等;(这些有其一或者其几!)
每次巡塘,发现活力还特别好,吃食也正常,感觉没什么问题!
中期:开始出现肠炎(食物充塞短缺、空肠、少部分肠道开始变蓝);肝胰腺开始发白等;
此时巡塘会发现,虾子吃食量减少、喜欢爬边的增多、有时候会发现零星的、头部与尾部链接处开始出现缝隙等。
末期:(1)虾绝大部分是大虾,越大越死;
(2)头胸甲易剥落;
(3)体腔内有积水;有一层内膜,感觉像是脱壳没脱下来一样;
(4)不吃食,严重肠炎、无食、充蓝血;
(5)偷死现象严重,每天量不多,但几天后塘口几乎不剩虾了;
目前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的原则来说:好是预防、一旦发现及时、严重时抓紧卖
根据这些年的总结与跟踪,现提出个人有效并且已经得到有效结果的观点:
(1)预防的前提就是想办法提高池塘溶氧!将水质调节好,营养合理搭配!定期使用国联天科“复合碘”和“噬菌皇”进行消毒工作,定期使用“底诱健”底改工作,基本无发病现象!
(2)当发现上述5月发病中的前期和中期,小龙虾只要还在摄食,是完**够的!主要在于给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及时性很多的养殖户都能办到,可有效性就不一定了,真正有效的药物是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现将笔者无数发病前、中期的塘口解决方案分享给大家:(此时是有**、**可以的)
天下午使用“底诱健”进行底改;
第二天上午使用“复合碘”进行消毒(晴天上午);
第三天上午使用“养水乐”调水,隔两个小时使用“噬菌皇”杀灭弧菌;
同时每天下午使用“噬菌皇”拌料投喂,连喂7天!
上述方案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大面积使用,绝大多数塘口已得到!关键在于药物的有效性上!低劣伪劣产品只会加重塘口的疾病,同时多花冤枉钱和耽搁时间!
(3)塘口到了后期,开始出现,个人的建议就是马上大量下地笼卖,将塘口的密度减少!此时才是没有**、没有**可以解决!在下地笼时,可在地笼旁撒一些长效增氧片,起地笼勤一些,以免小龙虾因缺氧死在地笼里!减少密度后,率自然降低,还不到上市规格的虾子再预防!
批注:其实“黑色5月”这个词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养殖户你们有没有及时发现和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动保产品是否真正有效!在发病的前、中期是完**够的!那些一来就说发病了治不好的想想吧!
好了,上诉看法如有疑问的,可以联系我们,未来小龙虾行业的进步离不开大家的共同探讨和交流!
小龙虾是一种甲壳动物,是通过蜕壳实现其生长,从稚虾到成虾的整个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多次蜕壳(图1)。每一次蜕壳相当于一次“”,蜕壳是小龙虾生长发育、增重(大可增重95%)和繁殖的重要标志。蜕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小龙虾的规格,所以如何提高蜕壳成功率至关重要。在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小龙虾软壳或蜕壳未遂造成,蜕壳期间被同类吃掉的问题。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预防呢?笔者从以下两大方面给大家作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影响小龙虾蜕壳的原因
1、营养积累
小龙虾蜕壳生长的前提是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在没有足够营养的情况下,一般不进行蜕壳。只有在应况下,才会在营养不足时进行蜕壳。另外,在营养不足时蜕壳还容易出现自相残杀的情况。
2、溶氧
为什么溶氧会影响小龙虾蜕壳呢?虽然小龙虾有一定的耐低氧能力,但在池塘养殖模式下,尤其是在精养模式(密度高)下,对溶氧的需求量高,一般要求不**3mg/L。此外,在蜕壳期间小龙虾对溶氧的要求较高,必须保持在5mg/L以上。蜕壳期间,虾子的体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充足的溶氧能让虾子较好的恢复。在养殖实践中可以看见,小龙虾会在阴雨天池塘缺氧的情况下蜕壳,甚至会出现很多小龙虾无力蜕壳、蜕壳不遂或者是软壳虾无力的情况。
3、水体环境
小龙虾蜕壳主要受池塘中毒性影响。小龙虾蜕壳主要是吸水膨胀的过程,池塘毒性积累过多,每次在吸水膨胀蜕壳的过程中会直接吸入水体中的毒性,小龙虾体内的毒性会积累增多,从而导致小龙虾不能正常蜕壳出现或者软壳的现象。
4、应激性
目前大多小龙虾池塘水位较浅,水温昼夜温差变化大,易受天气变化影响,水体不稳定。在种情况下,小龙虾应激性大,容易出现应激蜕壳,导致其在营养积累或者溶氧不充足的情况下提前蜕壳,容易出现软壳或者蜕壳不遂的情况。
二、**小龙虾安全蜕壳的处理办法
1、足投喂,常,勤补钙
投喂营养全面的饲料,做到定时、定量、定质,适当补充营养。常补钙,建议使用补钙药物**小龙虾蜕壳后能有充足的钙吸收,可以及时硬壳。
2、高溶氧
多抽循环水,保证池塘形成微流水状态,也可多使用增氧药片全池撒。
3、多
定期使用解物进行,7~10天/次,减少池塘的毒性积累。
4、加深水位,注重保草,正确防控青苔
深水位可以减少水温差变化以及返底现象。而青苔与水草可以起到净化水质、保温以及小龙虾蜕壳时附着的作用。
稻虾得让人心惊!资本、餐饮、饲料、动保、肥料、种业、苗种、养殖、设施、媒体等,都加入或加剧了这场!
按现有消费规模和消费规格(2-4钱以上虾),也许3000万亩是个瓶颈!除非价格下降到较亲民!
国家发展稻虾的初衷是:保住稻田、有人种田、稻米安全、为渔业发展拓展空间、增加水产品供给、增加农业和农民收入等。
主要依赖虾苗盈利的模式,新入行者是接盘侠,这种盈利模式总有会终结!!
希望能给正在或打算从事稻虾产业的人员有所帮助。
一、田间工程原则
1、政策红线不能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1部分通则》(SC/T 1135.1-2019)要求:稻田工程应保证水稻有效种植面积,保护稻田耕作层,沟坑占比不**过10%。
2、模式需求应满足:满足不同稻渔模式上的技术需求。
3、减少投入是根本:农业风险大,不要把钱花在不应该花的地方,而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
二、几个具体问题
1、模式与田间工程:
(1)轮作模式:沟面宽度可以窄一些,深度可以浅一点。或者只有虾苗繁育田挖沟、成虾养殖田不挖沟。
(2)共作模式:沟面宽度要宽一些,沟的深度要深一些。
(3)连作=轮作+共作:按共作模式挖。
共作模式或连作模式听起来不错,事实上在操作层面,从经济和管理上考虑,可能多少有点费力不讨好!如果技术水平高、不怕麻烦、有经济投入实力,也可以搞!对大部分养殖户而言,把轮作模式做好,综合效益就很好。需要重点探索的是,如何与水稻匹配好,养早虾、养晚虾、养大虾!
2、如何保证沟坑面积不**过10%?稻田形状与沟型
(1)“口”型环沟适合大于15亩的田。
稻田长100米/宽100米=1,沟面宽4米,田面88%。
稻田长200米/宽50米=4,沟面宽3米,田面88%。
稻田长250米/宽40米=6.25,沟面宽2米,田面88%。
田宽大于60米,每30米可以考虑开考田集虾沟(宽约0.5-1米,深0.3-0.5米)。
(2)宽度小于50米的田块
“凵 ” (kǎn)沟适合10-15亩的田。“L”沟适合5-10亩的田。“I” 沟适合小于5亩的田。
3、如何挖
离田埂3-4米开挖(沟开好后,有约0.5-1米的小平台),沟的上面宽3m-4m,沟底宽度在1米以内,沟深0.8-1.2m。虾沟坡度尽可能缓。田埂坡度可陡一点。环沟需在田块一侧预留5米宽的机耕路,便于机耕、机插、机收。
主梗:下宽2*2=4米(以上),上宽2*1=2米,**田面1.5-2米。
子埂:高0.2-0.3米,上宽0.3-0.4米(单人能行走,隔离田面与沟)。
四川满堂红龙虾养殖**基地,本地常年提供小龙虾苗,与省农科院全力合作,全程免费提供龙虾养殖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免费现场虾塘的规划与建设,免费进行水质检测,免费为用户规划养殖方案:减少水产用药、尽量节约的饲料投入、把握市场先机,我们做到尽量少的投入,满意的收益。 四川满堂红龙虾养殖**基地2018年6月在德阳市中江县积金镇建立了120亩小龙虾苗种培育基地,距城南高速9公里。2018年4月在成都市金堂县元兴镇建立110亩小龙虾苗种培育基地。两个基地可供应10万斤小龙虾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