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养殖交流群与养殖朋友的互动中,很多养殖户朋友反应自己的小龙虾死虾严重,其症状为小龙虾尾部出现水泡,很多养殖户朋友束手无措,这种病主要症状就是一开始小龙虾尾扇部出现水泡,越来越大,后破烂,严重的甲壳上也会出现溃疡,后死亡,经笔者判断,这是小龙虾四月份常见的一种疾病——烂尾病,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烂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和**。
烂尾病发生的原因
1、底质不好,池塘长时间未改底,在低温时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菌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苏醒,养殖池塘底部的细菌开始大量繁殖,小龙虾生活在池塘底部,久而久之受到细菌感染后发生烂尾病。
2、水质不好,PH,氨氮,亚硝酸钠盐**标,小龙虾长期生长在这种环境中体质下降,易受到感染。
3、体质不好,一些小龙虾体质较弱,*力低下,易受到感染,感染后的小龙虾不吃食,久而久之体质越来越弱,进而发病。
4、弧菌感染,近几年小龙虾感染弧菌的案例越来越多,弧菌为条件治病菌,水体中的弧菌是一直存在的,当小龙虾体质好,水质较好时,小龙虾不发病,但当天气突变,如强降水,突然降温以后,水体的缓冲能力差,水质变化大,小龙虾应激,被弧菌感染发病引起烂尾。
脱壳不遂
主要病因: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营养代谢障碍。
典型:龙虾头胸部与腹部的交界处出现一条大的裂缝,原因是小龙虾生长的水体中缺乏其蜕壳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如钙、镁、锌等,主要是可供吸收的离子钙的不足,难以满足蜕壳的需求。前期营养积累不足,或者蜕壳时气候变化,倒春寒的突然来袭,缺氧或者受人为药物导致蜕壳不遂。
防控方略:
1. 加强投喂饲料,特别是加强甲壳素的补充,每脱壳一次,龙虾长大一次,脱得越快,长得越快;
2. 外泼药物进行协同脱壳,加强水体的硬度,有利于龙虾顺利脱壳;
3. 注意加深虾塘水位,以提高虾塘饵料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提高**饵料活性物质的补充,如维生素,毕竟深水养大虾。
弧菌病
主要病原:由原发性弧菌感染如副溶血弧菌等。
典型:表现为病虾体色微红或暗红、无光泽、红尾、肌肉不透明,病虾爬边少动,有的在水中观察呈白体,捞离水后体色微红,无明显异色;大多头胸甲易剥离,肝红萎缩,空肠不空胃,发病急,快。
流行情况:一般流行在5月份,率高达80%以上,主要发生在老虾塘的概率比较高。
防控方略:
1. 加强投喂饲料,如粤海的快大料,主要是针对发病期提高虾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的料;
2. 加深水位,注意水体消毒处理,定期进行消毒预处理;
3. 改底消毒,消除水体弧菌数量,减少发病率;
4. 内服杀弧菌药物5-7天,通过优势菌占位原理,有效控制肠道弧菌数量,减少发病强度,让健康的龙虾免于肠道感染,以菌制菌,以菌治菌,较大范围的减少弧菌数量,从而减少发病或不发病。
一般而言,水产养殖动物各种疾病的发生,离不开发病三因素理论。而我们所有动作的出发点,都是围绕“水质较稳定,体质较健壮,底质病原较少”的综合目的,才能持续获得龙虾和水体共生,实现“水产与环境相和谐, 美食与健康得益彰”的共赢局面,少发病,不发病,从而达到高产。
爆发此病表现明显的塘口类型?
**是溶氧,塘口溶氧低的都亦爆发!那么哪些塘口会是溶氧低的呢?
(1)塘口环境差,底质**质多,淤泥厚、黑、深;
(2)水体浑浊、太肥透明度较低的;
(3)沉水植物(如伊乐草)太厚、太密的;
(4)水体流动性差,起风都无波浪的;
5月发病的
笔者总结出了从发病到出现大批量的几个阶段,一起回顾下:
前期:少量虾子爬边、爬草;爪尖发红;尾部气泡;甲壳溃疡;烂尾等;(这些有其一或者其几!)
每次巡塘,发现活力还特别好,吃食也正常,感觉没什么问题!
中期:开始出现肠炎(食物充塞短缺、空肠、少部分肠道开始变蓝);肝胰腺开始发白等;
此时巡塘会发现,虾子吃食量减少、喜欢爬边的增多、有时候会发现零星的、头部与尾部链接处开始出现缝隙等。
末期:(1)虾绝大部分是大虾,越大越死;
(2)头胸甲易剥落;
(3)体腔内有积水;有一层内膜,感觉像是脱壳没脱下来一样;
(4)不吃食,严重肠炎、无食、充蓝血;
(5)偷死现象严重,每天量不多,但几天后塘口几乎不剩虾了;
目前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的原则来说:好是预防、一旦发现及时、严重时抓紧卖
根据这些年的总结与跟踪,现提出个人有效并且已经得到有效结果的观点:
(1)预防的前提就是想办法提高池塘溶氧!将水质调节好,营养合理搭配!定期使用国联天科“复合碘”和“噬菌皇”进行消毒工作,定期使用“底诱健”底改工作,基本无发病现象!
(2)当发现上述5月发病中的前期和中期,小龙虾只要还在摄食,是完**够的!主要在于给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及时性很多的养殖户都能办到,可有效性就不一定了,真正有效的药物是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现将笔者无数发病前、中期的塘口解决方案分享给大家:(此时是有**、**可以的)
天下午使用“底诱健”进行底改;
第二天上午使用“复合碘”进行消毒(晴天上午);
第三天上午使用“养水乐”调水,隔两个小时使用“噬菌皇”杀灭弧菌;
同时每天下午使用“噬菌皇”拌料投喂,连喂7天!
上述方案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大面积使用,绝大多数塘口已得到!关键在于药物的有效性上!低劣伪劣产品只会加重塘口的疾病,同时多花冤枉钱和耽搁时间!
(3)塘口到了后期,开始出现,个人的建议就是马上大量下地笼卖,将塘口的密度减少!此时才是没有**、没有**可以解决!在下地笼时,可在地笼旁撒一些长效增氧片,起地笼勤一些,以免小龙虾因缺氧死在地笼里!减少密度后,率自然降低,还不到上市规格的虾子再预防!
批注:其实“黑色5月”这个词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养殖户你们有没有及时发现和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动保产品是否真正有效!在发病的前、中期是完**够的!那些一来就说发病了治不好的想想吧!
好了,上诉看法如有疑问的,可以联系我们,未来小龙虾行业的进步离不开大家的共同探讨和交流!
稻虾得让人心惊!资本、餐饮、饲料、动保、肥料、种业、苗种、养殖、设施、媒体等,都加入或加剧了这场!
按现有消费规模和消费规格(2-4钱以上虾),也许3000万亩是个瓶颈!除非价格下降到较亲民!
国家发展稻虾的初衷是:保住稻田、有人种田、稻米安全、为渔业发展拓展空间、增加水产品供给、增加农业和农民收入等。
主要依赖虾苗盈利的模式,新入行者是接盘侠,这种盈利模式总有会终结!!
希望能给正在或打算从事稻虾产业的人员有所帮助。
一、田间工程原则
1、政策红线不能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1部分通则》(SC/T 1135.1-2019)要求:稻田工程应保证水稻有效种植面积,保护稻田耕作层,沟坑占比不**过10%。
2、模式需求应满足:满足不同稻渔模式上的技术需求。
3、减少投入是根本:农业风险大,不要把钱花在不应该花的地方,而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
二、几个具体问题
1、模式与田间工程:
(1)轮作模式:沟面宽度可以窄一些,深度可以浅一点。或者只有虾苗繁育田挖沟、成虾养殖田不挖沟。
(2)共作模式:沟面宽度要宽一些,沟的深度要深一些。
(3)连作=轮作+共作:按共作模式挖。
共作模式或连作模式听起来不错,事实上在操作层面,从经济和管理上考虑,可能多少有点费力不讨好!如果技术水平高、不怕麻烦、有经济投入实力,也可以搞!对大部分养殖户而言,把轮作模式做好,综合效益就很好。需要重点探索的是,如何与水稻匹配好,养早虾、养晚虾、养大虾!
2、如何保证沟坑面积不**过10%?稻田形状与沟型
(1)“口”型环沟适合大于15亩的田。
稻田长100米/宽100米=1,沟面宽4米,田面88%。
稻田长200米/宽50米=4,沟面宽3米,田面88%。
稻田长250米/宽40米=6.25,沟面宽2米,田面88%。
田宽大于60米,每30米可以考虑开考田集虾沟(宽约0.5-1米,深0.3-0.5米)。
(2)宽度小于50米的田块
“凵 ” (kǎn)沟适合10-15亩的田。“L”沟适合5-10亩的田。“I” 沟适合小于5亩的田。
3、如何挖
离田埂3-4米开挖(沟开好后,有约0.5-1米的小平台),沟的上面宽3m-4m,沟底宽度在1米以内,沟深0.8-1.2m。虾沟坡度尽可能缓。田埂坡度可陡一点。环沟需在田块一侧预留5米宽的机耕路,便于机耕、机插、机收。
主梗:下宽2*2=4米(以上),上宽2*1=2米,**田面1.5-2米。
子埂:高0.2-0.3米,上宽0.3-0.4米(单人能行走,隔离田面与沟)。
四川满堂红龙虾养殖**基地,本地常年提供小龙虾苗,与省农科院全力合作,全程免费提供龙虾养殖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免费现场虾塘的规划与建设,免费进行水质检测,免费为用户规划养殖方案:减少水产用药、尽量节约的饲料投入、把握市场先机,我们做到尽量少的投入,满意的收益。 四川满堂红龙虾养殖**基地2018年6月在德阳市中江县积金镇建立了120亩小龙虾苗种培育基地,距城南高速9公里。2018年4月在成都市金堂县元兴镇建立110亩小龙虾苗种培育基地。两个基地可供应10万斤小龙虾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