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长势弱
育苗地低洼,排水不良,根系腐烂;土壤粘性大、板结,不利于根系生长;光照不足,气温不适等环境问题均会造成植株长势弱,易染病。
浇水方式不正确采用大水漫灌,导至水多沤根;没有及时摘除病叶、叶、老叶,造成通风不良;偏施氮肥,植株旺长,抗逆性差等不恰当的农事操作均会导致植株长势弱,易染病。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综合防治
1、合理轮作,清洁果园,及时清除田间前茬病株和病残体,集中烧毁或土壤热力,可对地表喷施剂处理;同时应配合施入大量有机肥,深翻土壤,灌足水,提高土壤墒情,线虫严重的地区,要提前冲施地防线或沟施、撒施、穴施安全线进行线虫的防治。
2. 科学施肥,土壤肥料是草莓正常生长,优质高产之根本,因此肥料应掌握“多施微生物有机肥、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搞好叶面肥”促使草莓健壮生长,从而激发草莓自身抗根腐病能力。特别是在移栽时采用富贵盈门或地力加等微生物菌肥穴施,缓苗水则采用益养元微生物菌剂或益威碳基微生物菌剂浇灌。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植株根系比健康植株根系短小,颜色灰暗,地下部不定根大量,新生根受到病原菌的侵害,生长稀疏。根部受害,吸收能力下降,又导致水分、无机物和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输送,致使地上部弱小或整株青枯。
发病特点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正茬地发病较轻, 或不发病;重茬地发病严重,随着重茬次数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果实产量随之下降。
推荐产品:
《青枯立克》:主要用于防治果树的根腐病、枯萎病、根病等;具有、抑菌,调理内循环,提高,增强抗病能力,修复伤口,减少病菌侵入途径等作用,同时具有补充营养、辅助生根、提苗快、长势好等作用,连续使用无抗性,任何时期使用50倍液以上对作物安全。
《大蒜油》:广谱内吸性剂,对、均有防效,同时其气味对害虫有趋避作用,复配剂、增效剂;
中制剂特点:标本兼治,肥双效(能防病治病,能营养复壮株体),无抗性,可连续使用,无无残留,不影响绿色有机标准,任何时期均可使用,安全性高。
养根促根措施
1、深翻耕
底肥施用过后,翻耕时需深翻,保证肥料均匀均匀。防止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植株细胞质壁分离导致缺水状况的发生。
2、 高垄栽培
相对于平畦栽植,高垄栽培具有雨后不易积水、通风透光条件好保持土壤疏松、提高土壤温度等优势,有利于根系的生长。
3、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根系的发育。每亩可使用微生物菌肥奥土沃7-8袋+土壤调理剂奥农乐2-4袋,能够生根壮苗防死棵,解盐碱、除板结、抗重茬,提高肥料利用率。冲施哈茨木霉菌1袋/亩。保护和健壮根系,增强作物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关系,增强抗逆性。
4、滴灌
草莓根系分布较浅,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浇水需秉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滴灌能够降低保护地内湿度,减轻浆果腐烂等病害的发生,节约用水,省工省力。
5、覆盖地膜
覆盖地膜可以提高地温,保持水分,防止杂草生长,降低保护地内空气湿度,防止浆果触地,促进根系生长,提早开花结果等。
5、科学疏叶
不宜盲目摘叶,不宜一次摘掉大量叶片,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摘叶。摘叶后可喷施靓果安300倍+沃丰素600倍,促进,补充营养,预防炭疽病、蛇眼病、褐斑病等的发生。
做好养根护根工作,为草莓的生长打好基础,增产提质很容易。
「防治要点】该病属于侵染性和生理性的交叉病害,如果单纯靠化学物,不考虑恢复中柱部位细胞的生理功能,后还是会死棵。所以防治的关键是在的同时一定要修复作物受损细胞、复壮作物,同时用生物菌改良土壤。
「中草制剂特点】中草制剂具有直接、传导、免疫、修复受损细胞、营养复壮等一系列作用,可通过早用、高浓度使用、立体化使用、连续使用、复配使用来防治病害。
️ ️「方案】
:
青枯立克(·修复·营养)
沃丰素(补充营养)
大蒜油(提高性)
灌根:
青枯立克(.营养.促进生根)
地力旺(增加土壤透气性·拮抗有害菌)
注意:时着重喷一下茎基部。
方案:一灌三喷
一灌:青枯立克90倍(浓度调控在60-150倍)+地力旺150倍+沃丰素600倍灌根一次。
三喷:发现病情后,用青枯立克90倍(浓度调控在60-150倍)+大蒜油1000倍进行喷雾3次,间隔3-5天(根据病情,青枯立克的喷雾可提到1天喷1次,进行连续喷雾)
潍坊奥丰作物病害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民营企业,成立于2010年3月1日,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产业园内。 奥丰公司自成立以来,以"作物病害 促进作物健康"为企业使命,积极研发植物源农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致力于为广大的种植业者提供病害解决方案以及综合植保方案,已开发出"植物源剂""病抑制剂""叶面肥"“复核微生物菌剂”生物菌肥”三大系列产品。相应产品应用方案、案例以及相关经验达几百个,主要服务于蔬菜类、果树类、根茎类、谷类、花卉类等作物的各种病性、、害。 我公司以中理论为基础,积极开发绿色农,传播**农业知识,并实施了产学研结合之路,与多家大学、农业大学、农业植保科研院所、**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加大对产品的开发,拟申请专利并用于农作物病方面的专有技术多项,与各科研院所及国内**院校合作研究的课题有十多项,现已具备规模化生产的能力,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环闭式工艺系统,无任何三废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