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枝叶凋萎病,又称杨梅叶枯萎病,属生理性和侵染性叠加发生的系统害,一般7月下旬开始发病,9月至翌年3-4月集中爆发,发病速度快、性强,如不及时控制传播,可造成死树甚至毁园,具有爆发性和毁灭性等特点。一、发病特征:1,发病时先是枝梢部位的叶片急性青枯,后逐渐枯黄、褐黄直至枯死2,发病初始时一般不落叶,大概在1-2个月之后才逐渐落叶3,发病初期时,枝梢发黄不落叶,形成黄枯枝与正常绿枝相间的树冠;后期随着病害加重就形成黄枯树4,顶枝和内膛枝均会发生,先是零星发病后逐渐扩展增多,有个发展过程5,上部枯梢往往伴随着枝干韧皮部开裂、根系枯死,并且地下部根系死亡通常与地上部枯枝相对应二、发生原因 1,杨梅是浅根性植物,根系浅、主根不明显,侧根、须根发达,而适宜杨梅种植区域多是梅雨天气、雨量大,梅雨期结束后又持续晴天、烈日高温,根系生长逆境较重,极易造成根腐,从而导致吸收营养受阻,生长势转弱、引发病原菌侵染2,挂果过多:使树体内的养分,采果后树体存留的养分不足,抗逆、抗病能力减弱,越冬会使树体受伤,易被菌源侵染3、土壤状况不良:杨梅枝叶凋萎病是系统害,在发生枯梢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根腐,同时也影响着植株的根际环境,若在遇土壤粘重、板结、酸化,一是容易滋生有害菌的繁殖;二是使植株根系生长不良,吸收营养的能力减弱,导致植株生长势减弱,抗病能力差。4、杨梅采果后果农会放弃管理,不再打药,而采果会造成大量的伤口,此时有正值高温多雨,凋萎病菌易大量繁殖和侵染。三、防治办法杨梅枝叶凋萎病属于生理性和侵染性叠加发生的系统害,病害的发生不但侵染叶片、枝梢同时也危害枝干和导致根腐,其发生原因也与植株的生长势弱、土壤状况不良、根际环境恶化等多个因素相关联,解决办法要系统性的多方面下手,一方面要杀菌、一方面要复壮树势等。总的防治原则为:医养结合、立体化用药、改良土壤。医养结合:早防、重治;营养复壮。早防:要在2月上旬花芽萌动期就提早预防,此时杨梅树体代谢强,营养汁液运输活跃,病菌易繁殖、扩散。这时用药可以提前杀灭病原菌,降低发病率。重治:7月下旬多雨、高温是杨梅凋萎病开始爆发,在此高发期来临时或初显症时通过加大用药浓度、缩短用药间隔期来进行重治,一次性将病害控制住。营养复壮:杨梅枝叶凋萎病与树体的生长势弱有直接关系,通过给作物直接补充营养、提高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增强酶促反应等以达到作物健壮、免疫力增强的效果。立体化用药:因为杨梅枝叶凋萎病是系统害,上症后不但侵染叶片、枝梢同时也危害枝干和导致根腐,所以要喷雾、灌根、刷干等方式进行立体化用药。改良土壤:使用生物菌、有机肥调节土壤,调节酸碱平衡、破板结、解除盐渍化、改善根际环境,有益菌增多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促进根系生长。防治经验 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立体防治,先保树后保产,从营养复壮着手不难治但治疗周期较长1、早防早治 杨梅枝梢枯萎病主要由于树势过弱根系生长不良引起,有始发期和加重期,致死期一般两年左右。为早治早防提供了可能,杨梅树成树不易、回报极高,早治早防却有必要。问题是有无合适的产品和方案,中药制剂具有无毒无害、药肥双效作用且无抗药性,可以复方连续使用2、立体防治 杨梅枝梢枯萎病仅从叶部杀菌入手很难达到相应的效果应从浮生根解决根腐问题辅之叶部杀菌复壮立体化,在用药时机和用药次数上应结合作物生长规律足量连续用药用肥,该病害致病非一日之因去病又无之药,需要按疗程通过营养复壮增强树势,逐步解除病害3、病重的树体一定按照先保树再保产的原则治疗,不能因为有初步见好的迹象就停止用药或进行正常生产,否则会产生病害未而反复或因负载过重病害再次加重4、注重综合管理是杜绝和防治病害的必要手段,如及时浇水、合理施肥施药、使树体合理负载,清理树盘等等近年来,杨梅价格好,效益高,果农在培肥管理方面积极性很高,但很多人往往走向施肥过多的极端。针对施肥方面,小编有话要说。关于施用磷肥,无论是杨梅幼年树还是成年树,对磷的吸收量都很低,仅占总量的2.7%和2.3%,而对钾的需要量多是杨梅营养生理的一大特性,需要量约占总量的44.7%和50.7%。杨梅也需要较多的氮,但因为杨梅根系与放线菌共生,有固氮能力,所以所需氮肥不多。按照平衡施肥法,杨梅应以钾肥为主(如草木灰、硫酸钾等),适施氮肥,少施磷肥,适当补充硼、锌、钼、镁等微量元素。成年树磷肥施用过多会造成开花结果过多、果小、味酸、核大,品质下降,甚至造成树皮开裂等,但磷又是形成花芽原基的必需物质,因此适当施肥是必须的,尤其在初生旺长树不易成花的情况下,适当施用磷肥,有利于促进花芽分化,增加花量。但在使用时注意不能单独过量施用,采取隔年施。杨梅枝叶凋萎病(枝枯病、青枯病)一般在杨梅采摘后,约7月份开始出现病症,在9月至翌年3-4月集中爆发,春梢抽发后至采果前基本不发病。去年果园出现枝叶凋萎病的果农可不能马虎大意,虽然今年春季症状有所减轻,甚至抽梢、结果等都表现正常,春季病情只是暂时稳定,实际上杨梅树在储备的养分,如不采取措施,任其发展,秋季只会看到更为严重的后果,约2-4年的时间,树体即可干枯死亡。枝叶凋萎病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类型:(1)黄化落叶型,多发生在6月下旬至9月;(2)青枯型,11月以后开始表现;(3)枯梢型,1-2月表现较常见。潍坊奥丰技术团队通过多处走访和调查,发现杨梅枝叶凋萎病的共同特征,杨梅发病株大多没有毛细根,根部发生不同程度的腐烂,地上部分表现为新长出的梢有的干枯死亡,归根结底为生长势迅速衰弱,根系老化。杨梅是浅根系作物,水涝、冻害、烈日暴晒等都会对杨梅的根系产生伤害,再加上杨梅是一种敏感性作物,如不上心管理,肯定会出现病害。杨梅凋萎病是一种生理性与侵染性混发的病害,树体落叶与自身营养状况树势不良有关,单靠化学药杀菌是治不住的,叶片该落还是落,因为树势弱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化学药还存在抗性不能连续使用的弊端,再加上多数种植户常年过量使用多效唑伤根,抑制树梢和根系生长,多效唑对土壤有益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微生物的减少,影响地力和养分的供给,导致树体衰弱,发病重。挖开上病杨梅的根系,发现基本上都存在土壤板结严重,缺乏腐殖质和有益菌的问题,导致土壤透气性差,植株长势弱,抗病能力差,让杨梅树走向万劫不复的道路。如台州以外的很多地方夏季高温季节,杨梅根系很浅,几乎没有深根,毛细根长不出来,土壤很旱,养分吸收不上来,一旦根系受伤,想要恢复生长势很困难。杨梅枝叶凋萎病以防为主,一定要把树养壮,让根系舒展开。只要根系不好,树不健壮,必定上凋萎病这种弱寄生菌的病害。抓住防治时机,夏季雨水多,台风严重地区,容易造成伤口,导致病菌侵入,防治难度大,春、秋季是防治的时机。根据凋萎病症状表现以及杨梅的生长规律,结合中(草)药制剂具有医养结合的双重功效(既有药的成分,也有营养的成分),设计了一套防治病害的立体方案。治疗方案:①喷雾,使用靓果安50-100ml+沃丰素25ml+大蒜油15ml+有机硅兑水30斤进行喷雾2次,叶片的正反两面都应喷到。通过喷雾,叶片直接吸收,杀灭叶片和向下传导时潜藏在韧皮部的病菌,减轻和杜绝叶部病害的发生;解决青苔上树问题,减少树皮养分损耗。②灌根,使用青枯立克100 ml+沃丰素25 ml+地力旺50 ml+有机硅兑水30斤灌根2次,重点在毛细根区和树茎基部,以灌透为目的,药液渗完后薄覆表土。通过灌根,直接杀灭根系及周围土壤中的病菌,还能利用中(草)药制剂的传导性杀灭潜藏在树体中的病菌;为树体补充营养、促进生根;中(草)药制剂结合生物菌剂地力旺能调节土壤环境,解决土壤板结问题,提高根系吸收利用率。③刷干,使用溃腐灵原液刷干。有的树皮开始腐烂或者有伤口,用小刀刮一刮,用溃腐灵原液扩大范围涂抹,有两个好处,一是树皮发病部位不再往外扩展,二是树皮陆续往里包,开始长新皮。刷干刷的溃腐灵本身就是营养,缓解营养缺失,有的种植朋友觉得刷干比较费工,可以将溃腐灵用高浓度喷树干,促进树皮吸收,增加储备营养,帮助安全越冬。预防方案:(1)萌芽前半个月至一个月灌根,使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300-500倍+有机硅灌根1次,重点在毛细根区和树茎基部,以灌透为目的,药液渗完后薄覆表土。促进生根和抽发枝条的营养储备;补充有益菌,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作物抗病能力。(2)萌芽前半个月清园,使用溃腐灵60-100倍液+有机硅全园喷施。减少病原菌基数。(3)春梢生长期,使用靓果安300倍+有机硅喷雾2次(其中一次复配沃丰素600倍)。(4)生理落果期、果实生长期,使用靓果安300-500倍液有机硅喷施3-6次。病害高发时复配大蒜油1000-1500倍或其它化学药剂;作物长势弱时复配沃丰素600倍。(5)采果后清园,使用溃腐灵200-300倍液+沃丰素600倍+有机硅全园喷施。一起来看看使用过产品的真实案例前年台州临海的一处果园,9月份因为枝叶太密,园主把大枝锯掉,过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树体开始发掉叶子,园主着急忙慌地直接拿着叶片找到当地的经销商,讲述出现的症状,老板十分肯定是杨梅枝叶凋萎病,立即建议使用靓果安、沃丰素、大蒜油进行喷雾,喷雾5遍,使用根基宝灌根3次,去年采收完果子后,园主高兴地跟我们说,不仅树复壮了,叶片厚实、油亮而且果子口感好,甜度高,卖价高,收果子的都喜欢抢收他家的,吃起来明显比别家的甜。下图为已经出现凋萎病的植株,使用了潍坊奥丰的套餐后复壮的图片。防治现状和用药分析1、见病治病:现阶段多数种植业者无清园习惯,采果后不用药,给真潜伏与繁殖提供了机会,造成来年病原基数大、发作率高、危害重。形成了见病不惜代价(用工多、用药量大)治病,树势受伤、产值受损(产量、品质降低)的恶性循环局面。2、关键时期没有及时管理:春季是杀菌防病、追肥的关键时期,用药、肥少了不管用,用药、肥多了容易造成药、肥害。3、常规药剂抗药性强:连续使用有限的可选择的药剂往往产生较强的抗药性,使效果降低、成本提升。三、总的防治思路1:标本兼治 病害有生理病害与侵染病害之分,生理病害与树(株)体免疫力及生存环境有关,侵染害与菌源多少及繁殖条件有关。疑难病害的防治仅靠见症治症,特别是仅靠杀菌是不可行的,往往已经造成严重的损失,只有复壮树(株)体,增强抗逆性,解决病菌侵染途径,在生理健壮的基础上辅之以杀菌,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2:早防重治 加强日常管理从极早杀菌和复壮树体入手,解决侵染菌源的数量和侵染条件(伤口、气孔)问题。在发病条件来临(具备)前、在症状初显时,采用得力的方案尽可能杀灭病菌解除病患,起到早防无病、病轻,重治是、省钱、省工的效果。3:综合、立体防治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以采用立体化防治的方案。一是株体不同部位立体化防治,中(草)药制剂具有传导性好的特性,树(株)体的根、皮(维管束)、叶、果都能够吸液的有效成份,传导过程当中能够杀灭潜藏病菌;二是用法上立体化防治,中(草)药具有营养复壮的特性,通过复壮提高免疫力和杀菌两个作用来防治病害,而灌根、枝干涂刷、枝干喷雾、叶片喷雾是实现两个作用的立体化途径。4:中西结合中(草)药制剂具有多种成份复方而成、调理生长、提高作物免疫力、杀菌广谱、持效期长、由内而外防病治病的优势,单一成份的常规用药具有(抗药性较大)的特性,中西结合、复配使用有利于优势互补,在重症治疗时**效果。5:营养复壮 常规生产规程中所采用的化学药,大多具有抑制生长甚至伤害作物的特征,其作用机理只能通过杀菌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不具有营养复壮的作用。而中(草)药制剂是药食同源、药肥双效,营养复壮,有利于展叶,叶绿体创造的叶绿素多,创造的有机质多,树(株)体必然健壮。而健壮是防治疑难病害的关键。杨梅枝叶枯萎病又叫“杨梅枝枯病”、“杨梅青枯病”、“杨梅干枯病”、“杨梅枝叶凋萎病”,“杨梅枯萎病”,“白霉立枯病”等等,是一种害,具有发病快、病程长等特点,呈迅速蔓延趋势,树体衰弱,严重影响杨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危害枝干,被害部位失水形成凹陷的带状条斑,病部环绕枝干一周时,枝干即枯死,始发症状为当年枝梢急性凋萎,一般枝梢叶片首先急性青枯,后渐渐呈枯黄、褐黄直至枯死,症状初现时不脱落,1-2个月后叶片才渐渐开始脱落。湿度高时,落叶后的叶痕有白色绒毛状菌丝长出,有时蔓延到枝干及枝条伤口。发病部位木质部受害呈褐色或深褐色。部分幼树树皮伴随纵向开裂,根系受害明显,切断后根部组织颜色变深呈褐色。该病在9月至翌年3—4月集中爆发,症状主要在夏末秋初开始出现,一般从树体上冠部先出现零星叶片青枯,之后顶部、枝条及内膛枝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但次年春季症状减轻,甚至正常抽稍、结果,但秋季出现更严重的症状,重复2—4年,根系枯死,植株死亡。
潍坊奥丰作物病害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民营企业,成立于2010年3月1日,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产业园内。 奥丰公司自成立以来,以"作物病害 促进作物健康"为企业使命,积极研发植物源农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致力于为广大的种植业者提供病害解决方案以及综合植保方案,已开发出"植物源剂""病抑制剂""叶面肥"“复核微生物菌剂”生物菌肥”三大系列产品。相应产品应用方案、案例以及相关经验达几百个,主要服务于蔬菜类、果树类、根茎类、谷类、花卉类等作物的各种病性、、害。 我公司以中理论为基础,积极开发绿色农,传播**农业知识,并实施了产学研结合之路,与多家大学、农业大学、农业植保科研院所、**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加大对产品的开发,拟申请专利并用于农作物病方面的专有技术多项,与各科研院所及国内**院校合作研究的课题有十多项,现已具备规模化生产的能力,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环闭式工艺系统,无任何三废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