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H-0.66 W系列电流互感器
功能:
AKH-0.66 W系列电流互感器输出为5-20mA等小电流信号,与我公司生产的AMC16多回路电力仪表配套使用,产品具有体积小,精度高,带载能力强,安装方便等优点,为用户实现多回路监控节约成本,有圆型和方型供用户根据需要选用。
应用范围:
用于通讯机房、63A多回路监控,与AMC16配合使用。
订货范例:
具体型号:AKH-0.66 W-7 (20-60)A/20mA
技术要求:输入电流:20-60A,二次输出信号20mA,准确级0.2级,额定负荷10Ω
通讯协议:无
辅助电源:无
浇注式电流互感器
LQZJ4-0.66(AKH-0.66/Q)型计量用电流互感器
功能:
该产品主要用于供电局计量,与供电局收费电表配合使用,产品一次接线采用直接式,二次电流信号及一次电压信号接线用透明接线罩罩好后铅封,以防止窃电。
应用范围:
供电局电能计量回路。
订货范例:
具体型号:LQZJ4-0.66/30 300A/5A
技术要求:额定电流比300A/5A;准确级0.2S级;额定负荷10VA。
通讯协议:无
辅助电源:无
AKH-0.66S系列双绕组型电流互感器
功能:
该系列互感器具有两个二次绕组,其一(1S1、1S2)用于电流表指示,额定电流为交流5A或交流1A,其二(2S1、2S2)用于远传遥测,可与ARTU-M32遥测单元或ARD3电动机保护器配套使用,额定电流为交流20mA;双绕组电流互感器的线性可至8倍,且电流在8倍时,也能保证双绕组电流互感器的误差在0.2-0.5%。
应用范围:
用于电动机保护回路
订货范例:
具体型号:AKH-0.66/S S-40I 500/5A/20mA
技术要求:额定电流比500A/5A/20mA;准确级0.5/0.2级;穿心匝数1匝;内孔径φ40mm。
通讯协议:无
辅助电源:无
计量型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1概述
电能计量装置主要由电能表、计量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及二次回路等部分组成,电流互感器是能计量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介绍计量用电流互感器的选择原则和使用注意事项。
2计量型电流互感器选择方法
01额定电压的确定
电流互感器的额定电压UN应与被测线路的电压UL相适应,即UN≥UL。
02额定变比的确定
通常根据电流互感器所接一次负荷来确定额定一次电流I1,即: I1=P1/UNcosψ
式中UN——电流互感器的额定电压,kV;
P1——电流互感器所接的一次电力负荷,kVA;
cosψ——平均功率因数,一般按cosψ=0.8计算。
为保证计量的准确度,选择时应保证正常运行时的一次电流为其额定值的60%左右,至少不得**30%。 电流互感器的额定变比则由额定一次电流与额定二次电流的比值决定。
03额定二次负荷的确定
互感器若接入的二次负荷**过额定二次负荷时,其准确度等级将下降。为保证计量的准确性,一般要求电流互感器的二次负荷S2必须在额定二次负荷S2N的25%~**范围内,即: 0.25S2N≤S2≤S2N。
04额定功率因数的确定
计量用电流互感器额定二次负荷的功率因数应为0.8~1.0。
05准确度等级的确定
根据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448-2000)规定,运行中的电能计量装置按其所计量电能量的多少和计量对象的重要程度,分为I、II、III、IV、V五类,不同类别的电能计量装置对电流互感器准确度等级的要求也不同
江苏安科瑞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是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300286 SZ.)的全资子公司,是电动机保护器、导轨电能表、有源滤波柜、工矿用电、远程预付费系统、智能无线测温系统、三相智能电能表、微机保护装置厂家等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公司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目前现代化生产厂房面积达3万平方米,电子组装生产线均采用无铅生产工艺,生产检测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公司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是江苏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公司通过在产品、技术、生产工艺上的技术积累和持续创新,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成功实现科技转型,由原来普通数显仪表和电量传感器的生产转到智能网络电力仪表、智能马达保护装置、智能光伏汇流装置、电能质量装置、电气火灾装置、消防电源设备、隔离电源柜、有源滤波装置、光伏汇流箱、光伏并网逆变器等产品的产业化,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江苏省。公司还先后与上海电科所、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组成产学研联合体,围绕智能电网用户端的电力、电能管理和电气安全开展产品研发,其中与上海电科所合作开发的“1/4抽屉柜智能马达管理单元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被列为*科技特派员项目。公司以用户端智能网络电力仪表及系统集成为主导产业,坚持“为客户设计**”的经营理念,走化、市场化、规模化道路,努力实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争做好的智能配电供应商”的战略目标,为客户提供可靠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的完整解决方案,在智能电网用户端、新能源、物联网等领域不断探索开发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