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奥丰作物病害防治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民营企业,成立于2010年3月1日,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内。
番茄青枯病的防治
番茄青枯病是一种自上而下叶部萎蔫的的病害,对番茄茎和叶片造成很大的损害,严重的还导致死棵,并且性比较强。因此农户对于青枯病已经到了谈病色变的地步。
发病规律:
青枯病多在开花结果期发病,并且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害更容易发生,所以南方常年发生。
发病条件:
温度适宜,土壤含水量超过25%时,田间即会出现发病高峰,植株生长不良,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一般连阴雨或降大雨后暴晴,土温随气温急剧回升引致病害流行。此外,幼苗生长较弱,多年连作,低洼积水,土壤缺钾,或氮肥过多,后期中耕伤根,可促进发病。
发病表现:
番茄白天萎蔫,傍晚恢复,病叶浅绿色。发病后若土壤干燥,气温偏高,2~3天全株凋萎,如气温偏低,连续阴雨或土壤含水量较高,病株可持续5~7天后枯死。病茎可见初为水浸状后变褐块。
如何防治?
发现病害立即使用青枯立克150-250+大蒜油15+沃丰素25 +有机硅兑水30斤进行,每天1次,连用2-3次,配合灌根一次,其中病情控制后,再使用青枯立克100+沃丰素25兑水30斤进行或灌根预防。
注意:青枯病萎蔫的在具备良好防治条件下能够解除病患,萎蔫2天的可能解除病患,萎蔫3天,建议拔苗。
番茄青枯病是一种性土传害,病菌在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染,染病作物常表现为根腐、茎基腐以及维管束坏死而丧失传导功能,地上部分继而出现萎焉。
番茄青枯病,上病急,发病重。是一种上病后需要争分夺秒救的急害,错过了的黄金时间点,可能就只能等着下一茬番茄的种植了,所以提前预防是关键。
青枯病的典型:叶片中午萎蔫,发病初期早晚恢复。发病后五到七天不再恢复。
番茄种植过程中经常出现死棵现象,发生在盛果期,中午萎蔫,早晚恢复,枯萎病还是青枯病,傻傻分不清楚。今天就看一看枯萎病和青枯病又哪些区别。
1、叶片
如果发病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植株枯黄萎蔫,多数是枯萎病。
如果发病植株在枯萎的同时叶片仍保持绿色,则是青枯病。
2、茎杆
枯萎病和青枯病都是侵染维管束的病害,阻断维管束的运输功能,影响水分和营养的传导。如果番茄发病植株的茎秆表皮粗糙、有气生根是青枯病。枯萎病没有气生根。另外,还可以将茎秆切开,放在清水中挤压,如果出现菌脓,也可以确诊是番茄青枯病,青枯病菌脓是害特有的
3、发病周期
青枯病从发病到的时间短,高温、土壤干燥的情况下2-3天,低温、土壤湿度大的情况下,大约7天左右。而枯萎病的病程较长,从开始发病到可以持续20天至一个月。这也可以做为诊断的一个参考。
预防方案:
1、定植前:使用青枯立克100-150倍液进行蘸根。
2、缓苗期、苗期
使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300-500倍+沃丰素600倍灌根1-2次,也可同时。
3、花果期
使用青枯立克150-300倍+沃丰素600倍2-6次,也可同时灌根;病害高发期同时复配大蒜油1000倍或其它化学。
备注:如需浇水,请于浇水前1-2天用
控制方案:
发现病情后,用青枯立克90-150倍+大蒜油1000-1500倍进行+灌根,连用2-3次,间隔2-3天(需要1天喷1次,连续3天);病情严重的可复配其它化学。
发病规律:该病系土传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随病体在土壤中存活和越冬。近年山东秋季定植后后7-10天至穗果开花结果期普遍发病。定植后露地番茄遇到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或温差大,植株生长衰弱易发病,秋延后番茄、秋冬番茄或越冬大棚番茄和长季节、反季栽培的番茄发病重。主要原因:一是定植前土壤未或不彻底。大棚内土壤连茬种植茄果类致使病菌在土壤中积累,一旦出现发病条件立刻发病。二是越冬大棚番茄定植期过早,苗期低温过高,大水漫灌后,根系透气性降低,病菌侵入植株茎基部而发病。三是植株生长势弱,土传病害的病菌有了可乘之机。
防治方法:青枯立克60-100倍+大蒜油1000倍+沃丰素600倍+有机硅2000倍或灌根。连喷2-3次,每次间隔2-3天。
潍坊奥丰作物病害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民营企业,成立于2010年3月1日,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产业园内。 奥丰公司自成立以来,以"作物病害 促进作物健康"为企业使命,积极研发植物源农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致力于为广大的种植业者提供病害解决方案以及综合植保方案,已开发出"植物源剂""病抑制剂""叶面肥"“复核微生物菌剂”生物菌肥”三大系列产品。相应产品应用方案、案例以及相关经验达几百个,主要服务于蔬菜类、果树类、根茎类、谷类、花卉类等作物的各种病性、、害。 ??我公司以中理论为基础,积极开发绿色农,传播**农业知识,并实施了产学研结合之路,与多家大学、农业大学、农业植保科研院所、**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加大对产品的开发,拟申请专利并用于农作物病方面的专有技术多项,与各级科研院所及国内**院校合作研究的课题有十多项,现已具备规模化生产的能力,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环闭式工艺系统,无任何三废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