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现状及用药分析
1、使用常规药剂防治腐烂易于伤害树体,生长势减弱,免疫力降低,在下一发病期来临时,
易于再次被侵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使用化学药剂解决腐烂问题,一般采用涂刷、涂抹等方式,其杀菌作用的期限短、作用
方式单一、其伤害树体,不能有效的解决侵染的生理病灶问题。
香梨枝枯病治疗方案
1、灌根处理:在树冠1/2处挖一个环形沟,主要灌在毛细根区,以灌透为主,
青枯立克200倍+沃丰素600倍+地力旺200倍
2、涂抹刷干处理:使用溃腐灵原液涂刷树干,针对上病枝条剪去后用溃腐灵涂抹
剪口并对枝条后半部分用溃腐灵原液涂刷,涂抹3次以上。对发病周边的树同样采取此方法涂抹2-3次。
3、喷雾处理:靓果安150倍+大蒜油100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3次,间隔5
天一次。可以复配黄腐酸钾或氨基酸类叶面肥一起喷雾。
梨树枝枯病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受真菌细菌的侵染导致的。所用治疗方式也是喷施杀菌剂,或者以为是因为缺肥料而随意施肥,又或者是缺少水分而园间漫灌。
香梨是新疆库尔勒的一方特色,而其今年的枯枝病,大面积发生,心系香梨各方人士积极研究,以真菌细菌为病源治疗,然而枯枝病依旧肆无忌惮,大面积蔓延,泛滥。
那么,香梨的枝枯病真的是受细菌真菌的侵染这么简单吗?依治疗的结果来看,真菌细菌显然不是香梨枝枯病真正的病因!
病菌在茎枝的患病组织内越冬,有性阶段于翌年早春在病枝上形成。随后由产生的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水溅传播成为初浸染源。一般通过休眠芽或伤口侵入而较注从无伤表皮侵入。整个生长季主要由分生孢子浸染、传播和为害,有再浸染。
由于病害主要从伤口侵入,病菌的分生孢子萌芽和生长的适温度较高,为28-30℃,故夏季发病较重。干旱胁迫会使病害加重,这主要可能由于寄主受旱抗性降低之故。
1、及时修剪病枯枝烧毁。台风雨后的伤拆枝也应剪除,剪切口尽量靠近腋芽处,并应连同部分健枝同时剪去。晴天修剪,伤口易干燥愈合。剪口用1:1:15硫酸铜、石灰、水的波尔多浆涂抹更佳。
2、修剪后应即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0%菌灵800-1000倍液,0.2%代森锌与0.1%苯来特混合液。
一、梨树枝枯病症状及危害
梨树枝枯病是梨树普通病害,主要危为害梨芽、枝和干。
1、芽受害症状:受害芽不能继续萌发,而逐渐变黑、枯萎死亡,表面可见到白色菌丝。
2、枝干受害症状:小枝发病后,停止生长,表面和皮层迅速变黑,枯死;直径较大(2厘米以上)的枝条发病后,开始不黑枯,表现皮层纵裂,裂口日渐加长、加宽,形成枝干开裂症,以后皮层逐步枯,经2~5年时间死亡,表面可见到白色菌丝。
二、梨树枝枯病传播途径
梨树枝枯病的病原在芽的鳞片中越冬。借雨水传播,或随空气传播。伤口不是侵染果实必要条件,但是伤口侵入可能是主要的侵染方式。
三、梨树枝枯病发病原因
1、品种:梨树品种间差异显着,新世纪发病频率高、发病重,病株率可达60%以上,黄花、黄蜜发病轻,在20%以下。
2、树体:一般在树冠中下部及内膛枝发病率高、发病早;在枝干上,阴面外表病原丝及繁殖体生长旺盛,密度大。
3、梨树枝枯病在阴湿环境发病株率高。
四、梨树枝枯病预防措施
做好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五、梨树枝枯病防治农药
1、在梨树生长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常用杀菌剂。
2、在梨树枝枯病发病前喷1∶2∶200倍波尔多液,或波美3~5度石硫合剂,及时剪除发病小枝,有很好的防止作用;对已发病的大枝干,则需先刮涂病组织,再徐抹药剂。
如您有更好的防治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耕种帮种植网感谢您的支持。
营养复壮
常规生产规程中所采用的化学药,大多具有抑制生长甚至伤害作物的特征,其作用机理
只能通过杀菌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不具有营养复壮的作用。而中(草)药制剂是药食同源、
药肥双效,营养复壮,有利于展叶,叶绿体创造的叶绿素多,创造的有机质多,树(株)体必
然健壮。
潍坊奥丰作物病害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民营企业,成立于2010年3月1日,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产业园内。 奥丰公司自成立以来,以"作物病害 促进作物健康"为企业使命,积极研发植物源农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致力于为广大的种植业者提供病害解决方案以及综合植保方案,已开发出"植物源剂""病抑制剂""叶面肥"“复核微生物菌剂”生物菌肥”三大系列产品。相应产品应用方案、案例以及相关经验达几百个,主要服务于蔬菜类、果树类、根茎类、谷类、花卉类等作物的各种病性、、害。 我公司以中理论为基础,积极开发绿色农,传播**农业知识,并实施了产学研结合之路,与多家大学、农业大学、农业植保科研院所、**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加大对产品的开发,拟申请专利并用于农作物病方面的专有技术多项,与各科研院所及国内**院校合作研究的课题有十多项,现已具备规模化生产的能力,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环闭式工艺系统,无任何三废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