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馆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2000年底,全国冠名“科技馆”的场馆共有320余座,其中以科普展教功能为主、基本符合《科技馆建设标准》的科技馆(以下简称达标科技馆)仅有11座,大多数名为“科技馆”的设施实际上是办公楼、招待所、会堂。此后,由于中国科协颁布《科技馆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措施,同时在各级的大力支持下,以科普展教功能为主的“达标科技馆”建设在全国形成持续,杜绝办公楼、招待所、会堂型“科技馆”的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国“达标科技馆”已增长至129座。④历经30年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发展,科技馆已成为我国发展速度快、规模、接待人数多的科技类博物馆。
适应时代发展,建设数字科技馆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正悄然的改变着我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在网络教育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借助数字科技馆的平台,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及资金投入,使更多的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进入科技馆参观、浏览、探索、互动。既加快了知识传播,方便民众和科技人员查询资料,掌握科技动态;克服了未成年人及偏远地区人员专程前往科技馆的困难,有效引导广大青少年健康上网学习。另外,数字科技馆网络展厅没有开馆、闭馆的时间限制;不需要展厅辅导员和展品维修人员;展品可根据需要随时撤换、较新,真正做到了常展常新;只要身边有电脑、网络,即可进入数字科技馆的网络展厅参观浏览。数字科技馆的开设,是应用现代科技服务于科普教育的一次全新而有效的尝试,实现了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科普教育理念缺乏创新
当前,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思想仍然受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虽然许多展览或展品并不缺乏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但公众的参观效果往往如同阅读教科书或玩游戏,达不到科学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多数科技馆从内容乃至形式上几乎都是按一个模式建设的,层级分工和地方特色不明显。
致力提升队伍素质,重视科普人才培养
继续沿用过去管理群团组织的松散管理模式来管理科技馆,科技馆事业将缺乏生机与活力,很难适应新时期公众提高科学素养的需求。要实现科技馆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深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真正意义的全员合同制,明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责、权、利,实行目标责任制。同时,要加紧构建科技队伍的培训体系,制定好培训规划,通过各种培训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此外,还要努力引进高层次科普人才。
互动体验式科技展馆综合服务商。 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主要设计生产各类科技馆、主题展览馆相关展品展项,专注于数字演示内容制作和数字化展览展示软、硬件开发与系统集成;提供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体感互动、透明显示、全息成像、3D/4D视频、球幕、CAVE投影、模拟驾驶、人工智能互动等技术产品研发、方案设计、展品制造与实施服务。提供科技馆、地震馆、消费馆、交通安全馆、人防馆、航天馆及企事业文化主题展馆等展馆的整体方案设计与现场实施服务。 公司设有独立的产品研发中心以及独立的展品展示馆。 服务范围已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为100多家科普场馆提供了专业的策划、设计及实施服务。公司已通过专业针对科普展品研发的ISO9001,ISO27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软件企业认定,获得中国展览馆协会展览陈列工程设计与施工一体化、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产品研发基地、江苏省防震减灾基地等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