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燃烧后,气体体积膨胀对空速的影响?
稳定运行状态下,气体体积膨胀对空速影响不大,因为一般而言VOCs含量不高,仅仅这部分气体的膨胀,体积流量的增加很少。
纳米级催化剂的优势?
纳米催化剂是指催化剂的有效成分(比如贵金属)以纳米的尺度分散在载体上,催化剂的有效成分尽可能多地暴露在气体中,使两者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加,这样的催化剂一般性能较为优越。
起燃温度和完全转化温度的定义,以及与废气浓度的关系?
起燃温度:净化率达到10%所需要的温度
完全转换温度:净化率>98%所需要的温度
催化燃烧一经点起燃将在很短时间内达到高温,而废气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反应放热可实现自热催化反应。
催化剂的堆码方式?
在压降允许的范围内,催化剂应按照“高瘦型”方式堆放,高径比应大于1.5。否则靠器壁的催化剂的利用率会较低,影响整体催化剂床层的催化效果。孔道与气体流向一致,保持一定孔道长度,各段催化块应错开摆放,四边与反应器炉壁接触部位应采用钢骨架折边或采用耐高温材料密封防止废气漏通。
关于催化燃烧的常见问答:
问:催化燃烧是今后主流的废气处理工艺吗?
答:是的,催化燃烧能彻底的解决**废气污问题,**废气可在温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无任何中间产物。传统的活性炭吸附,是将污染物转移,气态被活性炭吸附后成固体,活性炭饱和后将无吸附能力,需要更换活性炭,且原有的活性炭变成危废,处理成本高。传统的等离子设备、UV光氧设备,是将**废气的长分子打断成小分子,并没有完全将**物无害化。**近下发文件,新环保设备将禁止使用uv光氧、等离子等工艺处理**废气。
问:哪些行业适合使用催化燃烧工艺?
答:催化燃烧工艺不限使用行业,但是进入催化燃烧炉的**器体必须不含粉尘,不含硫化物,不含氮氧化物,防止催化剂中毒。所以催化燃烧工艺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废气需要**行预处理,去除粉尘、氮氧化物、硫化物后,方可进行催化氧化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废气的浓度不能**该废气爆炸浓度值的25%,否则容易引发爆炸事故。
问:催化燃烧工艺废气排放达标率高吗?
答:**有讲过催化燃烧的反应原理,是在相对较低温度(320度)下,通过催化剂将**物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只要催化剂保持活性,**废气就能完成燃烧。达到废气排放标准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问:催化燃烧投资和运行费用高吗?
答:催化燃烧设备的投资成本比传统的等离子、活性炭、UV光氧等投资成本略高,但是运行成本很低。催化燃烧设备里的耗材——催化剂,3-5年换一次。设备运行时需要的能量可由燃烧反应产生的热量补给,平时只需支付风机的电费。
废气预处理可延长催化剂和催化燃烧设备的寿命原因分析:
废气可能含有一些对催化剂有害成分,如果已知有这样的化学物质存在,则要对废气做预处理,否则这些有害成分会对催化剂的寿命产生很大影响。
废气应经过预处理(除尘除油除湿)再通入催化仓。灰尘、积碳及高沸粘性物附着于催化剂表面,覆盖催化剂活性位点,会导致催化剂催化作用,因此,应尽量避免灰尘及高沸粘性物的引入。
较高湿度环境中,水蒸气和油雾漆雾在高温下容易与催化剂发生作用,造成催化剂烧结失活,因此应尽量减少水蒸气和油雾漆雾进入催化剂床层。
催化燃烧系统废气浓度控制的重要性?
合适的废气浓度可以保证催化燃烧系统安全高效的处理废气,同时有利于延长设备和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浓度过低:大量的能量用于加热空气,能耗高,反应放热不足以维持系统的自热燃烧,这种工况建议对废气进行浓缩。
浓度过高:燃爆风险;温升过高,燃烧温度过高(长时间**600度),对设备和催化剂都有伤害,这种工况建议加新风稀释废气至爆炸下限以下。
催化燃烧设备启动和停车注意事项?
系统启动前,新鲜空气预热催化剂,然后预热废气至250度以上方可引入催化仓;系统停车前,先切断废气,继续加热催化剂并通入新鲜空气,保温0.5小时,再切断电源。
催化剂中毒说明?
某些化学物质会使催化剂中毒,例如含磷,硫,铅,汞,砷及卤素等的**或无机物对催化剂的破坏作用很强,将导致催化剂的*性失活,无法恢复活性。
催化剂积碳的处理?
可将催化剂在新鲜空气中,加热至500℃,保持2-4小时,可除去或部分除去积碳。
影响催化剂寿命的因素?
催化剂的使用请严格遵照催化剂的使用工况说明。影响催化剂寿命的因素有:废气的预处理状况即废气的洁净度,催化仓的温度,卤素和催化剂的毒物,以及催化燃烧设备的操作规程等。
东莞市德乐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区——东莞,经营服务范围有:环境影响报告表/书;临时排污证;大气、废水自主竣工验收;噪声、固废验收;排污证;废水废气治理工程;VOCs治理提升;活性炭吸附设备;UV光解催化氧化设备;酸碱性气体喷淋设备;布袋除尘设备;纯水设备;OR反渗透系统;好氧生化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通风降温工程。针对各类企业所面临的系列环保问题提供的综合解决方案。本机构以社会责任和客户利益为导向,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资源的整合,力求与企业共创和谐的生态环境,努力让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与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