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书画鉴定*杨丹霞女士讲近现代书画鉴定。“我们在进行近现代书画的投资时,必须要掌握一条,就是看作品本身。不要看作品是否有图录,是否有题跋,是否有鉴定,因为这些都不能给你真伪的保证”。
齐白石、吴昌硕、李可染,他们三个人用笔慢是出了名的。他们用笔,特别是老年时的一些作品,用笔都有一些轻微的非常自然的颤动。虽然有些颤动,但是笔笔中锋,非常直,不像很多造假者有意模仿,都抖得出了锯齿。
在近现代书画名家中,有很多人用墨非常讲究,比如张大千画侍女就用松烟墨,于非用的墨都是自己调出来的。李可染用的是乾隆御制墨,有人说李可染的山水画有光感,这种光感是李可染受西洋画的训练,追求一种光的效果,而且在一片暗色调中总有一道白瀑布作为亮点。除了这些人为的手段以外,还有一点就是用墨。御制墨的特点就是黑里发紫,紫里闪光,能够充分发挥李可染要的这种层层皴染的效果。所以说李可染的墨笔山水,有时根本不用仔细鉴定,只要看一下墨色就能断定真伪。
另外,不要轻易相信图录。在近两三年之内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就是造假者采用拼凑的手法,将数幅画中的“零件”重新组合。而且他们为了在出手时**别人的信任,还将假画出版成册。对动过手的画作要谨慎。目前有假挖款的现象,其实是作东西,挖了款,伪装成某位名家的旧藏。另外,警惕假回流,现在很多造假者将作好的假画装箱送到港口,然后通知买家,说有一批海外回流的书画,其实这些画根本没有出去过。
“辨真伪,明是非”是书画鉴别的首要目的。收藏者都希望收藏真品,但因眼力所限区别不了,所以有必要鉴别。从市场角度看,现在市场还有不规范的地方,缺乏诚信,从免费鉴定会的情况看,真少假多。
书画造假由来已久。到今天业界仍然认为,书画现在很难用科学手段鉴定,因为只能辨定纸质的真伪,这样一来后人可用前人的纸作假,所以以纸为依据也是不的。鉴定当以“目鉴”为主。鉴别之“鉴”就是用脑中信息库储存的经验与假作品进行对照、鉴别,储存的经验越多,鉴定水平就越高。
本文为读者点明几种常见的做假手段,在古玩投资中要注意。
做假方法及特点
1、勾填:纸上蜡,覆在真迹上,勾出轮廓,填上墨,其特点是有形无神。
2、临:对临,有原本对照,看一笔,画一笔。此法,神或许可体现些许,但不全面,易错位,不能一气呵成(一气呵成才有神韵)。凑出来的作品神韵不易体现,多半是没有成名的画家为生存而作。
3、仿:无原本作依据,大致画出一个风格体现出原画七八成的画意。
4、造:既无原本,也无画迹流传下来,凭空造画,毫无依据。如市场上有唐伯虎画的虎,其实唐伯虎没有画过虎。
5、改:改款将小名家的落款擦掉,落上大名家的款。
6、揭二层:夹宣本书画是可以揭下来的,那么一张原作可以揭成两张,对下面模糊的一张再加工。
7、代笔:过去**书画家有时请朋友代笔,如宋徽宗有个画院,专请人为之代笔,他题名落款即可。
鉴定要点
现在鉴定还是以传统的方法为主,与个人的艺术修为及实践经验也有密切联系,其中,看笔墨是基础。
首先看“用笔”。这是关键。从用笔的功力就可看出水平几何。几十年的艺术修为与几年艺术修为的功力是大不相同的,能从用笔中体现出来。鉴别中须将每一笔拆开,看其是否到位。
其次看“用墨”。看墨的层次,前笔和后笔能分开,该重则重,该淡则淡。而且有韵味,如同“余音绕梁三日”黑白分明,前后层次分明。
*三看“用水”。要会用水,如“泼水法”。
*四看“用色”。矿物质颜料,历史愈久越漂亮,不会褪色,而植物质颜料则会随时间而逐渐褪色。
其中,笔墨不可造假,这是重要的鉴别依据。因为仿造笔墨达不到原本的境界。所以对笔墨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往往会在书画鉴定上掌握主动权。
以上是从个人风格的角度谈怎样鉴别,同时,书画的时代风格不可忽略。如北宋以全景山水为主,而南宋则以局部画为主,主题较易**表现。所以若看到全景山水多为北宋年间的,局部画则是南宋年间的作品。掌握了时代风格,就可大致判定时期。
另外,还须从题款、图章、纸等方面进行鉴别。例如,题款分上、下款,上款若题“大人”“先生”的属清代。而图章多在名字的下方,从风格可鉴别时代。若是的就比较模糊,刀法粗糙,无神韵。书画用纸在唐代多是麻料纸(含麻的纤维),宋则用皮料纸(纤维很细)。
字画收藏市场行情怎样?
书画收藏指人们对书法、绘画的收集、保护、管理、研究、弘扬和交流的活动。
一、书画收藏的范围:狭义的讲,书画收藏是对传统书法、国画的收藏,广义的讲,是对书法、篆刻、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等所有美术品的收藏。
二、书画收藏的功能和作用:
(1)人类保存和发展文化的一种活动;
(2)文化式的休息和知识型的娱乐;
(3)对人们产 生心理上的代偿和补偿作用;
(4)陶冶性情,玩物明志(智);
(5)利国利民。
三、书画收藏的目的:鉴赏、研究、保护、弘扬,交易。
四、收藏书画的**:(1)文化**、(2)玩赏**、(3)经济**、(4)辅助学术、(5)资佐创作。
书画作品的水平有几个要素:
一
书画作品造型变型是否合理。徐悲鸿讲“造型、解剖、结构准确”,这些都是在讲造型的道理。
二、画中的章法、构图是否严谨。
三、 用笔、用墨、设色是否恰到好处。特别是画家能否在传统绘画基本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别人都用前人用过的皴法画,而你又率先使用了一种新的皴法,这就是创新。
四、该作品的气韵是否生动。意境是否深邃。有的画家画的山水、花卉都是带着灵性,是活的,这就是气韵生动。有的画越看越爱看,百看不厌,过后脑子里还有深深的印象,并且给人的想象力带来驰骋的余地,这就是因为该画意境深邃造成的。
五、该画的格调是否高雅。
近期名家字画成交价格
傅抱石《琵琶行 镜心》 以元成交
陆俨少《雁荡风景 镜心》以元成交
关山月《千山竞秀 镜心》以元成交
吴昌硕《桃实图 立轴》 以元成交
黄宾虹《松山闲居 立轴》以元成交
吴冠中 《长江万里图 油画 纸本》 1.495亿元成交
吴作人 《战地黄花分外香 布面 油画》 8050万元成交
徐悲鸿 《九方皋 布面油画(内外原框亿元成交
陈逸飞 《山地风 布面 油画》 8165万元成交
徐悲鸿 《珍妮画像 布面 油画》 5750万元成交
徐悲鸿 《奴隶与狮 油画 画布》 5711万元成交
吴冠中 《秋瑾故居 布面 油画》 7475万元成交
徐悲鸿 《放下你的鞭子 油画》 7200万元成交
对自己有利的铁证,基本上就胜券在握,这叫铁证如山。如果说起书画鉴定中的铁证,不外乎会想到材料、着录、题款诸项,因为比起书画本身(笔墨、风格、功力)来说,它的伸缩度小,基本上不会变动,纸的就是纸的,绢的就是绢的,款书白纸黑字,也是铁证如山。
基于上述缘由,不少专业人员解决了很多书画鉴定中的案例,由于运用的武器是“铁证”,所以即使有持不同意见者(多为从书画的本身出发)也很难申述自己的主张,让大家认同,原因是你没有“铁证”。 dZG!zXs(h?wxT4B!_bxWXtws#LNHnY世纪在线有限公司
然而,铁证真的全部如山吗?笔者近在编辑谢稚柳先生的画册时,发现多件谢老题款署年与画风不一致的“铁证”,颇得启发,兹举数例如下:
早年作品,晚年补款,仍署早期纪年,但未说明者。如其1949年所作绢本《竹鸠图》,款书“己丑秋日写竹鸠图。稚柳”。钤印:谢稚柳(白),燕白衣(朱)。这幅《竹鸠图》相当工整,尽刻画之美,也可谓谢老1949年的精品,这从画风上经过分析可知。问题是画面上的题款,其书体绝非1949年之风格,乃为1980年代所补题,但又未说明。倘若目前或者**后,有研究者看出书风和画风非同一时期的“铁证”,该怎么办?画上所钤两方印则是谢老早期常用之印。从表面上看,这都有一些矛盾。实际上,谢老当时创作这幅画后,一直未题款,而在1980年代补款时又未注明。如果从这些“铁证”来这张画的话,岂不冤枉。
早年作品,晚年补款,无署年。这个情况同上述的有类似之处,只是在补款时既未署当时创作年月,也未说明补题时间,所以署款书体和画风在时间上还是对不上。如其《栀子花》,约作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之交,然其穷款“稚柳”为1980年代所书,这明显是一个矛盾。但款和画都是真的。
在书画鉴定的过程中,不同的鉴定家运用不同的方式。长期以来的鉴定方法以“望气派”为主要,但这种鉴定方法不是很科学,以气韵定真伪,以为“看画如观美人”;另外还有“款识派”,时期的庞元济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是看书画可信之处,并不全面。因为人死了他的印可以流传,签名亦可仿,何况还有代笔的问题存在,如:赵云壑就曾冒充过吴昌硕的画;“着录派” 在书画鉴定方面比前两者较具可靠性。但也有的着录本身就是情况存在。如:明代的张泰阶的《宝绘录》就是配合造假而造的假书。60年代以来形成了较科学的鉴定理论和方法。国内的始创者为张珩,他认为鉴定书画要多方面的考察、取证,认为鉴定的主要依据为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辅助手段有着录、题跋等。
时代风格即风格的时代性。一个历史时代的文化演进,毕竟会塑造出一批有共同性、代表主流风格的艺术家,而不同的时代则表现为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艺术的时代风格: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一改过去绘画中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树木排列,如同伸臂布指那种比例失调的情况。特别是对湖水微波广阔深远的描绘,颇为成功。而且当时的山水画的特点是无皴法的,只是勾线填染罢了。当时的形象也逐渐从装饰变成写实,这些都代表了当时的艺术形式的面貌。
由于时代的不同,环境有异,人生观有别,以其创制损益,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例如:隋唐以前宗教盛行,因而促进了道释画的巨大发展,导致了人物画的发生与繁荣。两宋时,由于朝廷设置画院,“以画取仕”,因而促进了花鸟画、山水画、世俗画的勃兴,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高峰。到了朱明王朝,法度森然,画家不敢逾越,所以形成了工整细密的院派画风。这些历史事实、流派关系、风格特点等对于一个搞书画鉴定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考证真伪、区别纯杂裨益非浅。
又如,明代理论家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云:“山水为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一变也,李成、范宽一变也,刘李马夏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这些也充分表明山水画在各个时期不同表现的方式,也即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样式。时代的早晚不同,作画的方法也不一样。唐宋以前壁画流行,作者都是立着作画的,即便在绢帛上作画也是把绢帛绷在木框上,然后立着来画,大体上就象现在画油画的样子。那种将纸绢平铺在桌子上作画的方式,大约从宋始才逐渐发展起来。两种方法在运笔的角度及手臂所用的力量都有不同,产生的效果自然就不一样。
在风格的发展过程中,个人风格其实包涵着时代风格。它们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比如以元季四家为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吴镇的《渔父图》、倪瓒的《容膝斋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这些图他们所用的皴法、笔墨、构图、线条都有所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有共性的东西:他们追求一种内在的、自然的、静谧的美,注重笔墨,讲求变化。这无疑又是元代绘画时代风格的呈现。
在时代风格中包括着主流风格与非主流风格。这两种风格的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相互转化。如:清代初年“四王”画风笼罩整个画坛,当时“清初四僧”只处于被贬斥、蔑视的地位。到了明末初年四僧的风格逐渐成为主流。而四王的画风逐渐消减。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操作中把握时代风格的问题呢?首先先划分艺术时期(风格的分期),把一种风格具体化。这里要注意朝代并不是界定艺术时期的标准。再次,注重每个时期、有影响力的画家,毕竟他们的身后有一大群追随者。会形成一定的气候实力。
在时代风格中个人风格显示出*有的个性,表现出画家多种面貌。虽然有些画家的面貌在形成之后很少变动,但大多数的画家的面貌还是呈现出多样性的。如;吴昌硕在四十几岁的画作与八十岁的作品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而象沈周、文征明等就呈现出多种变化样式:沈周山水有粗笔和细笔,在四十岁前画法谨密细致,人称“细沈”,四十岁后始为大幅,笔墨粗润豪放,厚浑苍劲,虽粗枝大叶,草草点缀而意已足,形成沉着酣肆之风格。
武进区湖塘聚宝阁艺术品展览服务部,是一家综合性的文化艺术品运营单位。**全新经营模式,集艺术品服务、销售、文化交流及展览展销等多元化运营平台,并利用高效的媒体手段实时向国内外发布藏品信息。以诚信、创新的服务缔造收藏投资新格局,努力成为艺术品行业的成员。 自创业以来,始终坚守诚信规范的经营模式、客户为上的宗旨,公平、公正、公开的职业准则和重信誉度、重质量、重服务的敬业精神。为公司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恪守“守法、诚信、文明、优质”的经营理念,严格遵守我国的《文物保》、《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依照的规定,不断完善工作程序。公司以精心组织、谨慎操作的服务态度竭诚为艺术品收藏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我们必将秉求:诚信为本、公正为魂、专业为先、务实为要的企业文化理念,带领的收藏爱好者走向通往世界的康庄大道!服务于的收藏行业,服务于文化艺术品行业,将*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服务好世界各地的收藏爱好者,较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