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立足于现代观念,谈及的问题很多,只对事不对人。其不同看法均系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讨论评说。
一、 传统目测法存在问题颇多
传统目测法的基础是考古的断代方法。考古断代的方法在过去是适用的,因为它面对的是出土文物为主,基本上是真实的文物,不存在弄虚作假,故以断代为主来考察它的历史时代和文化内涵。如今用于真正的考古场合下依然是有用的。而当今的文物市场中,面对所有的艺术品(尤其是古陶瓷)就情况大不一样了。现在是经济社会、商品市场,高科技的制假造假都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是一个以假乱真和投机取巧的较混乱的时代。“断代”的武器没有用了,必须用准确的鉴定手段及标准尺度来揭示真伪。所以说现代的认识与过去的认识有区别,也就是断代与鉴定不是一回事。“断代”取代不了“鉴定”,而“鉴定”的含义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只有鉴定(确实有效的方法)方可识别市场上文物的真伪。
1、 断代方法是由传统经验总结而来
一般都是靠实践中的印象和经验,见过的就总结出一条条经验,没见过的就没有具体说法,甚至还会被轻易否定。所以断代准不准是决定于人的见识多不多,见到的多,印象就深,断代就准,否则反之。但就算经验很多的*,当遇到没有见过的新问题时也会“走眼”。现代造假手段层出不穷,*也不一定都见识过,所以说断代的方法再继续用下去就会靠不住了。
老*凭个人经验在鉴定中“走眼”的不少。把仿品当成真的有,把真的(没见过的)当成仿的较有。往往令人不服气!怎么办?“*”的头衔压人,不服也得服,因为在传统目测范围中没有真理可言。
2、 汝瓷的鉴别一直存在误区
*们一直认为全世界汝瓷存世多才六七十件,且都被各大博物馆收藏了,“其他人不可能有!有,也是!”
这就是一个误区,不承认客观存在的形而上学观念。
世界这么大,人这么多,谁有汝瓷都得告诉你们几个*人士不成?存在就是存在!想否定也否定不了。我所亲眼见过的汝瓷(含在内)也不少于三百件,我估计世界上存世品应不少于五百件。
对汝瓷的鉴别有人一直认为:“汝瓷存量少,造型简朴,以天青色玛瑙釉为主,且有‘寥若星辰’的气泡……”
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笔者认为:“汝瓷存世品其数量虽不算多,但决不止六七十件。造型多样、小巧玲珑,并不像图录中所展示的几件盘、碗、洗的简单造型,少有上百种造型,如壶、瓶、洗、杯、碟、筒、觚、盆、炉及动物等。而且每一件都是精工细作、十分巧妙。真正宋代汝瓷是乳浊釉而不透明又无光泽,所以用放大镜看,在釉里看不到气泡。釉里有‘寥若星辰”的小气泡应为宋以后的仿品。”
宋汝瓷的釉色有天青和变了色的天青、天蓝、粉青和变了色的粉青、虾青、豆绿多种,其真正的汝瓷本色是美的,所以才让当时帝王珍爱。
3、 元青花断代的法则无用
人们习惯了拿几个条件来鉴定元青花,诸如:元青花纹饰层次多而密,仰莲瓣是单片分开画,砂底釉疤,火石红,足圈外斜削一刀,喜欢用串珠纹和人物故事等。
这只能是元青花当时制作时的特点,可是有这些特点的能断定它就是元青花吗?没有这些特点的也不见得都不是元青花。如今品“鬼谷子下山”缸仿得其特征完全相似,你能断定它是元青花吗?当然不能!真能判断真地方不是这些明显的东西,而是釉色。元青花的釉色*特,不在真假实物对比的情况下都很难区分。同时较不相同的还是元青花的胎,胎的粗细、胎的颜色都略有区别。同时早期元青花的白釉是乳白釉,晚期是青白釉,这里面才真有文章。至于火石红、釉疤、砂底则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没有釉疤、没有砂底就不叫元青花?理由何在?那些仿制者很容易仿造的特征,已经让仿制者操作很熟练了,真正无法仿的地方才是我们应当鉴别的要点。
4、 关于清三代瓷鉴定的错误
人们习惯看清三代瓷时先看底后看纹,大器里面摸接缝,鸡心底、桔皮纹、彩瓷蛤蜊光、青花兰荫荫……这些特征一旦都有就非常高兴:这是件真品。如获至宝、好好保存。
可知道这些特征是容易做到,有的也是必然出现的。所谓泥鳅背、糯米胎这有什么奇怪?胎泥细研(即细胎)烧成后就成糯米胎,泥鳅背只要修胎多修一下便成了。现代仿品又何而不成呢?凡是直径在3厘米以下的碗底,修刀时自然而然的出现了鸡心凸出的现象,任何朝代都会如此,这怎么能算是一个特征来鉴别真假呢?平底上釉较厚,在窑中被火流冲动时便可出现桔皮纹(波浪纹),这都是必然的,不是由人工故意做的,较不具备时代特征。
粉彩瓷在绘画过程中,笔上釉色互相渗透,也就产生了蛤蜊光效果,这也不奇怪。现代仿品不也有这些像彩虹一样五光十色的吗?难道你认为有蛤蜊光的就是清三代的?
例子太多,不能一一例举。总之不能辩证地看问题、教条的误导贻害多少收啊!
二、 现代鉴定技术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完善的地方
用高科技测古瓷,这个方向肯定是对的。我们研究目前所出现的几种测试方法,不存在对与不对的概念,而是适用不适用的问题。请允许我从这个角度来发发言。
现代高科技手段已经提出的有碳(14C)元素衰变法、热释光法、微量元素分析法、老化系数法和容重测试法、微观观测法、比色法几种。下面分别来论述一下个人看法。
1、 14C衰变法
14C衰变法首先用于考古中对甲骨文的断代测试。据介绍应用于这个方面是完全可以的,起码揭示了现代的甲骨文中的伪作。
因为14C是一种可衰变的元素,存在于宇宙中,通过太阳的光合作用后被植物吸收,再由生物链的关系,又进入到动物及人类身体中。活着的人及动物其身体中的14C在不断吸收、不断衰变,保持着一种平衡状态。一旦人或动物死了之后,14C则不再进入体内,而体内积存的14C则慢慢衰变(减少)。该技术就是测定出体内原有的14C多少,经过多少年后体内存留多少14C之间的动态关系来推算该体内骨骼或甲板所具有的年代。这种办法当然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它仅适用于**体内,对于无机物的矿石、瓷土都是不适用的。所以用此法鉴瓷只能是一个想像,并不存在现实意义。
2、 热释光法
热释光法其原理是通过测定陶瓷在自然界中受到伽马(γ)射线辐射的多少来计算年代的一种做法。
自然界中存在着伽马射线,不同的环境影响其穿透性,如铅和混凝土对其透射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同时还可用人工方法对某物体进行加强照射,则其所受的伽马射线辐射会更多。这样一来,伽马射线辐射跟时间之间的关系就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可以人为改变的了。这正好为仿造者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取样测量时会破坏器物,这当然是常常无法满足的条件。所以热释光法的适用条件对考古可用,对文物商品市场用处不大。
3、 元素分析法
该方法是测定釉面元素中特定元素的成分含量,也就是说测试它所包含的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微量元素在总物质中占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少于十万分之一的叫痕量元素。通过对两种较小较小比例的物质来判断其年代让人感到太渺茫了。
据介绍,所以能测这些微量物质是因为有环境污染因素在起作用。但是我们能否知道古代每个地方、每个窑口、每处矿床就不存在另外一种物质的污染?在人工制作中就不带进去某一种杂质(微量的)?如果离开了该釉料配方中的主要元素不谈,硬要从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微量元素中找寻,除非你有足够多的标准样本,也就是对每一种釉料配方和相对的许多窑口、地域、矿床通通作一个普查(而绝不是个例)。何其庞大的工程,这岂不是自找麻烦吗?根本做不到。想仅仅从几个釉色、一两个窑口、一个地区的几个样本作标定,恐怕是很不完善的。
目前所测出的近似或不相似的结论都不能断代,连断代都不能的测定又有什么实际**?也许我知道得太少,但我认为微量元素的比较是很不全面也很不完善的。
4、 老化系数法
该法自称是目前科学的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用“脱玻璃化”现象。研究者说釉子在高温中熔融时,其内部结构是无序的,在自然环境中呈亚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部结构会不断自动地进行调整,由无序的亚稳定状态逐步向有序化稳定状态转变——这是“脱玻璃化”(摘自《收藏家》总40期37页)。
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是其透光性逐渐降低,对光线散射性不断增强……甚至造成釉面出现不同形态的微裂纹。
如是由这两种情况就可测出一个由数字表示的“老化系数”。小于0.08的老化系数为新仿品,大于0.10的至0.28的为古瓷。
我质疑的是烧成后的釉子内部为何尚可重新调整结构?由亚稳定态变为稳定态。有何试验结论证实?另一点是外界环境影响。水浸、酸碱腐蚀、氧化、开裂诸因素造成老化,这个现象是可以理解的,慢慢失去“贼光”变旧了也是可以理解,但通过什么计算公式和运算过程使一个内在结构变态和诸多外部变化的影响融合而成一个0.0x到0.x的老化系数?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数字是具体的,0.1就是0.1,0.15就是0.15,而内部结构变态,外部环境发生了什么?是水还是土?是酸还是碱?都是模糊的概念。由模糊转变成具体是如何运算的?
从方法来说本身是一个理想的方法,但不能从天而降,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啊!
5、 微观观测法、比色法、容重测试法
这几种方法基本上都是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实物进行观测、测试找出来的规律,总结成明朗
老瓷器的收藏要注意瓷器品的年代鉴别-----
宋代景德镇影青瓷,以湖田窑为上,湘湖、黄泥头、瑶里等窑次之。湖田窑瓷器胎质细密,工艺精湛,釉色莹润,声响清脆,完整器物市场价格高昂,即便优质娃娃碗(7寸口径)价亦在万元左;此类上乘瓷器,残损者也价格不菲。包括景德镇湖田窑址博物馆在内的国内诸多博物馆,都对湖田窑上品残瓷备加呵护,即足以证明其收藏**。湘湖、黄泥头等窑口,所产瓷器胎质粗拙,制作随意,声响沉闷,艺术**在湖田窑基础上要大打折扣;即或是精品,也比湖田窑普通品种稍逊风采、湘洲、黄泥头窑等属平民产品主要生产窑口,产量相当大。
如宋元时期的皈依瓶,一般瓶、壶、罐、碗、盘等日用粗瓷,平民百姓墓葬中有大量出土,市场价格一直都不高,近几年因市场关系及收藏家收藏品位的提升,价格进而回落,收藏家花不了几个钱,就能在南昌滕王阁市场甚至在上海、杭州古玩市场中的江西人手里,收到较**的有点意思的影青瓷。湘湖、黄泥头等窑口也生产一些赏瓶,如环耳瓶、贯耳瓶、玉壶春瓶、荷叶口瓶、大小油锤瓶、蒜头瓶,大都有缠技印花,有一定工艺**,完整无缺的中小型器物,成对卖八百、千元,并不算贵。影青碗盘中,也有刻划花的,比印花的要贵、影青瓷中的素面无纹碗盘,南昌古玩市场一般售价十几元、几十元不等;较普通的,三五元一个也很多见,且少人问津。
元代景德镇窑影青瓷粗者较多,很少有北宋末南宋初那样的精细物.然枢府瓷、青花、釉里红是元代的*创,名贵而**。珍贵瓷器出土还是以江西为多。江西人也懂古瓷价格,偶尔有所见,索价均很高。这几种瓷器,即使破损,也有不少人肯出高价收藏。近两三年。景德镇有人能弄到元代枢府官窑遗址上的残件,将枢府瓷碗盘底足接上部新胎做旧,有的甚至达到形神兼备足以乱真的境界。此等器物易蒙人,收藏家们‘检漏’走眼,损失就得以万元计了。景德镇还有人能往元青白釉瓷器注入釉里红,做工非常到位。由于是老胎,此类“元釉里红”也让不少收藏家走眼放血。在元代瓷充斥十场的情况下,收藏家们花心而追求元代瓷残片,也是有意义的,是有眼光的表现。
鉴赏家张浦生先生的儿子在南京以3000元得一元青花瓷片,竟喜之不胜,宝而珍之。去年六七月间笔者在南昌古玩市场亦见到元枢府残碗,然想杀价检漏很难,结果还是以高价收入囊中。在古玩市场只要够档次的古瓷,不管品相如何,终归有人认五清代青化瓷较明代有较大区别。乾隆之前青花瓷仍是景德镇瓷业主流,且制作精良,颇具收藏**。乾隆之后青花瓷无论品质、釉色、工艺均远不及乾隆之前的产品;价格似乎也以此为界,有明显差异,无论官窑民窑一概如此。从文物市场与民间交易情况看,买卖双方往往为是否乾隆前后产品而争执不休。乾隆之后青花瓷的滑坡,使其后的古瓷价格亦难以提升。前几年江西不少人收藏大量乾隆以来普通青花碗盘,现在欲出手变现,但价格不理想,有的还要亏损一些,戏称被“套牢”。尤其是目前景德镇陶瓷艺人水平普遍提高,制作“乾隆古瓷”属小菜一碟,只需以略**新瓷的价格都能买到,导致原先真正收藏了乾隆前后古瓷的收藏家的古瓷价格不能回升。陶侵仿古达到可以乱真或基本可以乱真的水平,使收藏家们感到迷悯和悲哀。但这是市场经济初期的必然,无人可以阻挡,收藏爱好者进入收藏圈时应当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着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较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较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特地位,便出现许多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准,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的上捡漏呢?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着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多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的收藏家的做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一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敬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武进区湖塘聚宝阁艺术品展览服务部,是一家综合性的文化艺术品运营单位。**全新经营模式,集艺术品服务、销售、文化交流及展览展销等多元化运营平台,并利用高效的媒体手段实时向国内外发布藏品信息。以诚信、创新的服务缔造收藏投资新格局,努力成为艺术品行业的成员。 自创业以来,始终坚守诚信规范的经营模式、客户为上的宗旨,公平、公正、公开的职业准则和重信誉度、重质量、重服务的敬业精神。为公司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恪守“守法、诚信、文明、优质”的经营理念,严格遵守我国的《文物保》、《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依照的规定,不断完善工作程序。公司以精心组织、谨慎操作的服务态度竭诚为艺术品收藏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我们必将秉求:诚信为本、公正为魂、专业为先、务实为要的企业文化理念,带领的收藏爱好者走向通往世界的康庄大道!服务于的收藏行业,服务于文化艺术品行业,将*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服务好世界各地的收藏爱好者,较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