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在选材与加工上的误区
不少人认为越贵越补,所以,一开膏方,就要有野山人参、冬虫夏草、、燕窝等贵重药。其实,这也是误区。膏方是否有效,决定于辨证是否精当。立法应消补并用,通补兼施,千万不能小病大补,要牢记胃以喜为补、莫与气血为难的原则,呵护胃气,畅通血气的前提下制定理、法、方、药,这是正道。
药不对证,将越补越雍,不仅浪费资源,反而会贻误时机,加重病患。当然,药材应选道地,不应追求昂贵,时下一料膏方以千元左右已是很够了。
膏方的加工是特别讲究的。药材要道地,细料要分开煎,入胶时要认真掌握火候,入糖时要注意是否粘锅或烧焦,所以煎膏也要有高手。
膏方是一门高深学问,是医、药、工等综合的结果,不得马虎。但时下个别接受代煎膏方的单位、小作坊很令人耽忧,他们对药材的选择、炮制是否得当?煎熬是否合乎规范?管理不好,就有误区!
闲话膏药
所谓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它简便易学,作用迅速,使用安全,极小,乐为患者接受。
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对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便有了大量的文字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中,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用黄或栝蒌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外伤。
贴敷疗法能治多种疾病,道理同于内服,只不过给药途径不同罢了。服药须先入经脉,能入者乃是药物的气味。贴敷之药切近皮肤,彻到肌肉之中,也同样能将药之气味透过皮肤直达经脉,摄于体内,融化于津液之中,与之合而为一,具有内外一贯之妙。
贴敷疗法发生,多因药物贴于皮肤后,通过药物的渗透,吸收或药物对俞穴的剌激,对局部发生直接作用或通过经络的网络传导,达到剌激机体,调整系统功能的效果。
在经络理论中,皮部是经脉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居于人体外层,是机体的保卫屏障,具有卫外、安内的,起到对外接受信息,对内传达命令的作用,是机体的受纳器和效应器。
因此,皮部在人休的生理、病理和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通信联络作用。贴敷是借助药物贴于皮部,对体表形成特定剌激,并通过透皮吸收和经络剌激,激发并调整体内紊乱的生理功能,使各部位之间的功能协调一致,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的作用,以达到扶正祛邪,疾病的目的。
膏药,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着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这时的膏药,是猪脂膏之类的软膏。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黑膏药已经出现。唐宋时黑膏药的制备逐渐完善,得到广泛使用。明清时已经成为普遍的用药之一。到了近代,由于汤药的发展,黑膏药的使用大大减少。现代工艺的橡胶膏出现后,黑膏药已几乎从医院中绝迹,只流传在民间。据现代药理研究,黑膏药在吸收、方面优于橡胶膏。但由于黑膏药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没有统一标准,不易进行质量控制,导致黑膏药的质量参差不齐。因黑膏药的制作费时费力,中医医院多开展中药外敷,即用中草药粉碎后调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质呈软膏状外敷后以棉纸、绷带固定,每24小时换药一次,使用成本较高。黑膏药每贴可使用3—15天,揭下后可再次贴敷,不影响,因此费用较低。
古老的膏药历史
据《内经》记载,中药的剂型初分汤、酒、丸、散、膏、丹六类,膏药的历史相当古老。《山海经》里记载了用一种名叫(羊+咸)羊脂的药,涂擦皮肤防治开裂,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原始的膏药。
又见《后汉书·华陀传》中说,华陀让病人服下"麻沸散",施行腹腔大手术。当伤口缝合后,即在伤口上敷上"神膏",四、五天之后,伤口就基本愈合了。据后世医家判断,这种"神膏",很可能是既能止痛消肿,又能加快的膏药。可惜的是,它的成份与制法没有能传下来。膏药由于保存、携带、使用都比较方便,费用一般也较省,所以很受民间欢迎。
到宋代,膏药应用的疾患就十分广泛,有的用于跌打损伤的止痛散淤,有的对付脓肿疮疖的抽脓拔毒,有的助于外伤创口的生肌长皮,有的敷贴体表而治疗内疾……,林林总总,各有妙用。
以后还有了内服的膏药,如枇杷膏、龟板膏、驴皮膏(阿胶)等等。丹剂原来是指苛些矿物药加热升华或熔化提炼后,制成颗粒粉末状的药剂。后来丹剂的范围扩大了,有许多用其他药物制成的粉末状或弹丸样的药剂,也常称为丹剂。丹剂有外用,也有内服,也有既能外用又能内服。杭州西湖的葛岭就因东晋时葛洪在此炼丹而得名。
宋金元时期,医学大为兴盛,此时的外治法在临床各科都得到较快发展,膏药已与软膏剂站立同等位置,其制作方法也较为完善,但此时还没有熟药署来专门掌握药物制作机构,只有国家出版的《太平圣惠方》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唐宋之间医治疾病的实践经验总结,此时黑膏药的记述也比较多,如通神膏药、抵圣膏药、膏药……等。并配有详细的制作工艺技术。在这些膏药的中,药味少则七八种,多则达几十余味药物,制作方法从“滴水中药不散”、“滴水中如珠”,来判断膏药是否制成,另外又记载了“悬于井底一宿去火毒”等的改进技术和操作方法。
明朝应用膏药较为普级,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是此时期的外科代表作。载有“加味太乙膏”、“乾坤一气膏”、“琥珀膏”等多种膏药的制法和用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医药学巨着,辑录了大量古代文献,外治方药也占了很大比重。书中记载了不少穴位敷药疗法,明确了外治法与经络俞穴相结合使用提高临床的佐证。
清代程鹏程纂辑的部外治专书《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专事外治,以佐内治之不逮,博收约取,汇粹精要,汇总了清代嘉庆前千余年的外治经验和。推崇外治但不排斥内治,故于书中写道:“予汇此集,非谓尽外治之法可以废汤饮之剂也,不过取便于仓猝,使病者勿药有喜之意。”由于该书流传不广,故鲜为人知。吴尚先所着的《理论骈文》是清代成就大、具影响的外治专着,于1864年刊行。*前人膏药的精粹论述,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 综观全书,其主要贡献是: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了外治法的理论;明确阐述了外治法和内治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总结了外治法,形成专门理论,并用其治疗一切内外科疾病。是一本独具一格的中医文献,对外治法的继承和发展有较大影响,后人将其誉为“外治之宗”。
从医学发展史料来看,外治法的起源远早于内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世医家囿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理论,在治疗“内病”时忽视了外治法的运用,至使外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1929年南京政府通过了所谓的“废止旧医案”,中医不断受到歧视、排斥、摧残,甚至取缔,外治法也一度湮没不彰。
仁和左传筋骨贴有着实至名归的品牌**,完善的售后服务,受众群体广,复购率高,销售机制好以及完善的商学院教育系统,成熟的品牌渠道经验累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网全渠道广告推广支持、上市公司文化底蕴,凭借这雄厚实力,再借助强大的上市品牌号召力及良好的产品效果,迅速的抢占了大健康市场,成为了膏贴行业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