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简介: 世界上任何科学,都是由初级向**、由粗略向精密发展的,不会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这是人类实践和认识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瓷器时,既要虚心而认真地继承前人的良好成果,又不囿于前人因受科技发展水平、实践条件及认识能力所限制而作出的过时结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结论要抛弃,用正确的新理论代替;对有缺陷的结论要进行修正补充,使之成为正确理论。只有这样,古瓷研究工作才能在新的科学理论指导下继续发展,在新的理论平台上构建古瓷研究的新成果。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应当充分认识“釉中彩”特征及其重要地位,并且随着客观实践和科学水平的发展,根据科学性、合理性原则,重新调整彩瓷分类体系。 从制作工艺和烧成过程中彩釉层次变化来看,釉中彩并不是单一方法制作烧成的,而是由两种方式形成的,因此也应分为两个小类。一种釉中彩可以称之为“制作性釉中彩”。这种釉中彩是在彩瓷烧制前的制作中就按照由外到内“釉——彩——釉——胎”的釉、彩层次关系进行施釉和绘彩,器物烧成后仍然保持由外到内 “釉——彩——釉——胎”的釉彩层次关系。这是传统工艺釉中彩技术,清代康熙“豇豆红”的施釉方法即是先上底釉,再施色料,再施面釉然后烧制,这一品种当为“制作性釉中彩”的杰作。 另一种釉中彩可称之为“烧成性釉中彩”。这种釉中彩就是釉上彩绘,烧制中彩料沉入釉中所形成的釉中彩。这种釉中彩的晕散效果较加显着,制作“瓷上国画”十分理想,多为现代陶艺家创作艺术陈设品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