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和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演变,信息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保护企业的**数据和客户信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答:常见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定性评估主要是基于经验和判断,通过给风险等级进行排序进行评估,定量评估则是基于统计数据和模型进行风险计算和量化。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对企业信息系统和数据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其存在的安全威胁和潜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它通过对系统、网络和应用程序进行分析,揭示可能存在的弱点和漏洞以及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旨在提供全面的安全状况报告,为企业制定有效的安全策略和安全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腾创实验室(广州)有限公司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服务优势:
专业化项目管理:严格按照项目管理标准,制订严谨的项目实施计划,项目经理全程把控项目进度。
评估:安全行业领域,行业顾问专门负责资产评估和管理评估工作,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针对性整改方案:全面分析评估结果报告,形成风险控制方案,安全管理制度,漏洞整改建议。全面提升资产安全性,降低安全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概念涉及资产、威胁、脆弱性和风险4个主要因素。
根据GB/T 20984-2022《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基本要素包括资产、威胁、脆弱性和安全措施并基于以上要素开展风险评估。
1.资产识别
资产识别是风险评估的**环节。资产按照层次可划分为业务资产、系统资产、系统组件和单元资产。因此资产识别应从三个层次进行识别。
2.威胁识别
威胁识别的内容包括威胁的来源、主体、种类、动机、时机和频率
3.脆弱性识别
如果脆弱性没有对应的威胁,则*实施控制措施,但应注意并监视他们是否发生变化。相反,如果威胁没有对应的脆弱性,也导致风险。应注意,控制措施的不合理实施、控制措施故障或控制措
施的误用本身也是脆弱性。控制措施因其运行的环境,可能有效或无效。脆弱性可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审视。技术脆弱性涉及 IT 环境的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等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或隐患。管理脆弱性又可分为技术管理脆弱性和组织管理脆弱性两方面,前者与具体技术活动相关,后者与管理环境相关。
4.风险分析
组织应在风险识别基础上开展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应:根据威胁的能力和频率,以及脆弱性被利用难易程度,计算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a)根据安全事件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资产**,计算安全事件发生后对评估对象造成的损失;根据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发生后造成的损失,计算系统资产面临的风险值:d根据业务所涵盖的系统资产风险值综合计算得出业务风险值。
腾创实验室(广州)有限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的信息安全服务团队,其中包括多名信息安全和多名的安全工程师。我们拥有丰富的信息安全经验和专业的技术能力,可以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安全**服务。通过对各行业客户网络和应用系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漏洞扫描、渗透测试、日志分析、安全风险评估等安全服务工作,协助客户发现网络和应用系统与行业安全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找到客户当前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不足,通过安全整改,帮助企业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降低系统被攻击的风险。
腾创实验室(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创实验室”),是一家为客户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第三方机构。腾创实验室已获得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广东省市场监督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书(CMA),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中心信息安全服务认书(CCRC),并依靠的工具和的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强有力的。腾创实验室致力成为中国的第三方软件测评机构,始终秉承“、科学、专业、”的服务理念,为**部门、软件企业、通信运营商、电网等不同的领域提供技术支持。企业愿景:为软件提供企业使命:致力成为中国的第三方软件测评机构服务理念:、科学、专业、专业服务领域:1)软件测试服务内容包含:软件产品登记测试、软件产品确认测试、科技项目验收测试、科技成果鉴定测试、软件产品性能优化测试、软件产品专项测试、APP手机端测试。2)信息安全测评服务内容包含: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用、系统、设备安全评估,Web 应用安全检测、源代码安全漏洞扫描、源代码安全审计等。3)移动端测评测评内容包含:app隐私合规检测,app兼容性测试(app标准兼容测试、深度兼容测试、小程序兼容测试),移动安全服务(小程序渗透测试、小程序扫描、小程序加固测试、app应用加固、应用安全检测、应用渗透测试、应用代码审计),人工测试(app功能用例编写、app功能用例测试、app的BUG探索、app弱网测试),云真机测试等服务。4)信息系统工程评测及验收内容包含:信息化工程建设方案评估、信息化工程项目验收测试、信息化工程项目符合性验收。通过该服务,保项目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要求,制止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欺性,促使系统建设过程、造价、进度、质量按合同实现,确保项目实施的合法性、科学性和经济性。同时,确保信息化项目与建设单位的建设需求一致,为信息化建设项目质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