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大家分析一下高企未通过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即关于科研立项方面在今年评审中出现的问题
准备明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的企业
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的申报时间为4月份。
2,4月正式汇算清缴的时间,那段时间企业的财务人员都比较忙。
3,建议企业在今年年年假之前完成除了审计之外所有工作。
4,来年之后,尽快开展年度审计,专项财务数据归集和专项审计报告。
审计费:高新技术认定中需要企业提供5份审计报告,分别为:前三年的年度审计报告(每年一份,一共三份)、前三年研发费用审计报告、上一年度高新技术产品审计报告。
审计费是高企申报中的一项较大甚至是最大的开支。部分辅导机构会要求企业使用辅导机构指定的审计单位,以高价为企业出具审计报告获取不当利益。
近期市面上又出现了增加审计项目额外收费的情况。主要有两种方式:1,企业现有年度审计报告以5份审计报告必须是同一具有资质的审计机构出具为由,要求企业重新出具年度审计报告。2,前三年企业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为1份报告。而部分不良机构按照审计报告数量进行收费,将此项报告拆分为前三年每年一份研发费用审计报告。于是多收取了两份报告的费用。
苏州思睿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诺:在为企业进行高企申报服务时,建议企业自行选用审计机构。思睿晶负责对审计机构的审计资质进行审核并对其出具审计报告的工作进行辅导和审核。思睿晶绝不向企业主动审计机构。
技术特长:
1,项目来源:
目前市面上的项目分别来自于科技局、经信委、商务局、文体局、另有工商、环保、等部门。各部门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科技局重视企业的技术投入,经信局注重企业的设备投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商务局注重企业对外贸易,文体局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等。辅导机构很难做到兼顾。
建议:企业先确定项目的主管部门,然后筛选擅长这一类项目申报的辅导机构提供服务。
2,企业类别
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如:园林行业的科研人员占比、人员社保、费用结算方式;纺织行业的科研项目、人员社保、人员比例;网络公司的财务收入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行业特点造成的。对于没有接触过这类行业的项目老师而言很难处理好,甚至可能直接告知不能进行申报。而一些辅导机构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对某些特定的行业的处理会比较顺利。比如:思睿晶信息科技在处理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纺织服装,食品生产,网络科技等企业的项目申报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建议: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广告传媒,纺织服装,食品包装,网络科技等类型企业在选择辅导机构时一定要选择有行业经验的辅导机构。
关于高企申报中的时间安排,其实不是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每个公司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时间规划。大概的时间安排情况,这里做如下分析:
1,申报时间:
高企认定并不是采用常年受理集中认定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固定时间点提交材料。每年的提交时间都不相同,以省通知为准。地区受理时间一般为省通知时间提前半个月左右。每年大约有2-3批。时间大约为6-9月份。
2.认定结果揭晓时间
认定结果一般以高企管理网发布的拟认定通知为准,一般为申报之后3个月左右发布。一般迟于当年的12月。
3,高企认定材料准备中涉及的时间:
a,专利时间:一般专利从挖掘到撰写完成需要1-2周。撰写完成后提交3天左右,可以完成受理。自2016年9月之后,专利审查力度加强,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时间为6-9个月。发明专利授权时间为2-4年。
b,查新时间:从提交查新委托书,到出具查新报告,一般耗时12个工作日。
c,审计时间:审计单位入场审计一般需要1-3天,入场后一周左右出具审计初稿。审计初稿出具后一周左右出具正式文件。
d,检测时间:根据检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数量,一般检测时间为1-3周。
e,检查时间:建议初稿在地区受理截止时间半个月左右截止。初稿出具后,打印出来进行逐行检查。修改后再次打印检查。直至定稿。
以上工作,并非逐个完成,而是配合主体材料的撰写交叉进行的。所有高企的时间安排,必须是在项目开始时,就制定完整而严密的工作时间安排表,并有条不紊的推进。
千万别忘了,尽量留出至少半个月的时间用于检查修改。
思睿晶管理中心是一家集知识产权、项目申报、成果转化、技术、财务、建设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供应商。总部位于苏州市姑苏区路158号美地广场8号楼3楼。 目前,思睿晶信息科技在江浙沪地区共设有5个分支机构,分别为:苏州思睿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姑苏区)、苏州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苏州姑苏区)、徐州思睿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锡丰产业园)、思睿晶昆山办事处(玉城南路199号),思睿晶上海办事处(汤臣大厦2104室)。公司共有项目老师、、财务人员、策划专员等各类人员四十余名,保密办公室5个。自2013年成立以来,思睿晶先后为数百家企业提供了项目申报及知识产权服务。 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综合服务商的思睿晶信息科技积与各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会计师事务所、检测查新机构、社会团体、服务机构等展开密切合作,不断地将的管理知识、创新模式传递广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