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式读数仪产品组成及储存:1.液压式沉降仪通过测头内压力传感器测得的液体压力变化计算测点沉降量的沉降仪。2.液压式沉降仪主要由测头、压力传感器、管路(包括充液管,南京常见沉降仪技术要求、通气管及保护管)、液体容器(包括补液装置)、电缆、量测装置(测读仪表)等部分组成,南京常见沉降仪技术要求。3.液压式沉降仪应贮存在干燥、通风、防晒和无化学物质侵蚀的环境中,南京常见沉降仪技术要求。液压式沉降仪应能在下述环境条件下贮存,温度:-20℃~+60℃;相对湿度:≤90%。**南京葛南实业有限公司。沉降观测是变形监测的一种吗?南京常见沉降仪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如何**合理的观测路线: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观测路线,将会导致观测路线、仪器支设位置、观测距离不同,直接影响了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观测者如果不重视观测路线,每次观测路线随意,随着观测角度的不同,将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在实际施工中,我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观测路线,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各观测均沿统一路线施测。南京常见沉降仪技术要求透水板与感应膜之间的储水腔没有充满水(含有气泡),将会造成液压式沉降仪测值的严重滞后。
电磁式沉降仪技术要求:温度:一10℃~+50℃。相对湿度:≤90%。仪器外观表面应无裂痕、划痕、锈斑、缺损等明显缺陷,表面漆层均匀,各部分连接应牢固,紧固件应无松动、缺损等现象。电缆和钢卷尺应无折痕和断裂现象。应采用9V或12V直流电源,电压允许波动范围为一15%~+20%。一端与测头相连的测尺及电缆可采用一体的,也可以采用分体的。测尺应使用钢卷尺,在温差大的地区测尺宜使用铟钢尺。沉降环(板)可采用铁环(板)或钢环(板),内径应略大于沉降管的连接管外径。干簧管式沉降仪的沉降环(板)应采用长久性磁铁。测量范围:om~20rn、0m~30m、0m~40m、0m~j0133、0m~100m、0m~150m。分辨力:不大于2mm。测头应采用密封式圆筒形外壳,应能承受测量范围的水压。测尺的长度误差应不大于士o.1%FS(FS表示满量程)。对同一测点的两次测读互差应不大于2mm。稳定性:在50℃环境下连续静置8h后,其各项功能均应正常,并应符合要求。机械环境适应性:在包装状态下,应能适应运输、装卸、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振动等意外情况。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中的作用:沉降观测是按照地区有关规范规定,对某些设计等级或规范中一些强制性条文中规定的建筑物进行沉降测量。特别是在建筑物施工管理和监督过程中,运用沉降观测的方法,沉降观测对于施工工序和措施较加科学合理比较有利,能够及时对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反馈,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沉降观测资料,可以有效的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从而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磁致式沉降仪安装的沉降管直径小为多少。
电磁式沉降仪出厂检规则:1.电磁式沉降仪应逐台进行出厂检验,出厂检验按外观、材料与规格尺寸、**密封性、测尺长度误差及两次测读互差6的规定进行。2.检验项目如有一项不合格,则判定该台仪器不合格。每台仪器检验合格后,应签发产品检验合格证后方可出厂。3.在型式检验中有2台以上(包括2台)不合格时,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有一台不合格时,则应加倍抽取该产品进行检验。其后仍有不合格时,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若全部合格,该批产品应判为合格。沉降仪需要做什么保护?南京**沉降仪调试
影响沉降仪测值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原因有哪些?南京常见沉降仪技术要求
沉降管由硬质塑料管和沉降环组成,沉降环有环式、板式和叉簧片式。沉降管可随坝体填筑或钻孔埋设,随坝体填筑又可分为坑式或非坑式埋设。随坝体填筑坑式埋设,应在坝基钻孔深1.5m,将装有管座(带沉降环)的塑料管下入孔内,用水泥浆回填封孔,孔口以上回填筑坝材料(应剔除大于8cm的粗粒料),管口采用带铁链的临时保护管盖盖住。每当填筑面**过管口2.0m时,将塑料管挖出,并上接一根塑料管,连接处应密封牢固,并保持铅直。沉降环(板)穿过塑料管,并水平安放在预定深度。再以人工回填夯实,使其压实度与坝体填筑料相近,坑式埋设。非坑式埋设相对简单。南京常见沉降仪技术要求
南京葛南实业有限公司致力于仪器仪表,以科技**实现高质量管理的追求。公司自创立以来,投身于监测传感器,自动化采集设备,采集软件,葛南云平台,是仪器仪表的主力军。葛南实业始终以本分踏实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影响并带动团队**成功。葛南实业创始人徐刚,始终关注客户,**科技,竭诚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公司坚持“洞见求真,品诚尚行”的企业文化,“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的公司理念。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研发和技术队伍,让公司保持着富有活力的工程师文化,为公司的长久发展储能蓄势。公司常年与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保持紧密合作关系,产学研一体化,输出研发成果,实际应用于科研项目,助力科研进步。坚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项新兴技术,向着网络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